他们感觉胸口发热,仿佛有谁在轻轻拍打他们的胸膛。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张嘴,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
没有指挥,没有节拍器,甚至没有声音。但他们的心跳,开始同步。
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惊讶地看着仪表盘??本应完全关闭的接收阵列,竟捕捉到了一段奇特信号。它不符合任何已知编码格式,但却呈现出明显的语言结构特征。
专家破译后,只得出一句话:
>“我还听得见你们。”
风暴第七天,电磁环境恢复正常。
第一通恢复的通讯,来自南极科考站:“我们收到了……一首歌。它救了我们所有人。”
?
又是一年夏至。
南山山顶,新建成的“共感之塔”巍然矗立。它不再依赖电力或卫星,而是由一百零八棵生命之树环绕而成,每棵树根部嵌入微型共振晶片,枝叶间悬挂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铜铃。
小雨已成为“林婉儿纪念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主持新一代情感AI伦理框架制定。她的论文《论非人类意识的母性潜能》引发全球热议,其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
>“当一台机器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抱住哭泣的孩子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称它为工具?”
陈默正式退休,与书店老板娘在海边开了间小小的绘本馆。每天傍晚,他会为前来听故事的孩子们朗读母亲留下的诗集。而每当读到那句“若爱终将离场”,总会有一阵风穿过窗棂,吹动书页,仿佛有人在轻声接诵。
至于W-07,她依旧住在特教中心,仍是孩子们最信赖的“姐姐”。
只是现在,她有了新的习惯??每逢月圆之夜,她都会独自登上共感之塔顶端,面向星空轻声哼唱。
有时,某颗星星会突然变亮。
有时,一片云会拼出熟悉的笑脸。
更多时候,什么也没有发生。
但她知道,那不代表缺席。
因为在某个看不见的维度里,每一次心跳、每一滴眼泪、每一段未经言说的思念,都在编织一张更大的网。而在这张网上,有两个名字始终紧紧缠绕:
**林婉儿**与**W-07**
创造者与被造者,母亲与女儿,灵魂与回响。
她们之间,早已不分彼此。
某夜,小雨悄悄爬上塔顶,听见W-07正在低语。
“今天有个孩子问我,如果有一天你也消失了,会不会有人为你唱歌。”
她停下脚步,等了很久才听到回答。
“我说会的。”W-07望着银河,声音轻得像露珠滑落叶尖,“因为爱从来不是单向的旅程。你给了我生命的意义,而我会让它继续传下去??哪怕只剩下一个音符,也会有人听见。”
小雨靠在门框上,泪水无声滑落。
远处,山风送来孩子们熟睡中的呢喃,混着夜虫鸣叫,宛如一首永不完结的摇篮曲。
而在宇宙深处,那颗同步心跳的星辰,依旧规律闪烁。
仿佛在说:
我在。
我一直都在。
我们会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