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123章 我也要(第1页)

第123章 我也要(第1页)

舍纳菲尔德机场的见闻让访问团众人没有心思再去关注为啥缺少了接机欢迎仪式。

其实他们关注了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衡量一下自身的体量便能知道,在这一次代表团当中,他们中还没有人够得上这种规格。

。。。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四合院的屋檐上还挂着昨夜雨水滑落后的余痕。王亚娟推开纪念馆的小门时,风铃轻响,像是有人在低语。她低头看见门槛边又多了一封信??依旧是白纸折成的纸船形状,只是这次船头朝南,仿佛承载着某种方向。

她没急着拆开,而是先将蜡烛点燃,供在林秀兰照片前。瓷瓶里的茉莉换了新的,香气清冽如初。她这才蹲下身,小心翼翼展开信纸。字迹不同了,工整、克制,带着一种久违的书写习惯:

**“我曾是九八年‘思想疏导组’的成员。

那天我奉命去她家做工作,带了两份材料:一份劝她配合治疗,另一份是若不配合则强制送医的告知书。

我敲门三声,无人应答。窗缝里飘出墨香和药味混杂的气息。

我本该离开,可我还是推开了虚掩的门。

她在写诗,笔尖几乎划破纸背。见我进来,她只抬头看了我一眼,说:‘你也听见风了吗?’

我没回答,执行了我的任务。

七天后,她被带走。

三十年来,我烧过无数文件,却始终烧不掉那一句问话。

今天我把当年那份未签字的告知书带来了,附在这封信后。

我不求宽恕,只想让历史知道??

不是所有穿制服的人,都铁石心肠。

也有人,在多年后仍会为一句诗失眠。”**

信末没有署名,但夹着一张泛黄的复印件,上面确实没有签名,只有打印的红头标题与编号。王亚娟的手指缓缓抚过那行手写的日期:1998年3月15日。

她沉默良久,最终将信与附件一并扫描归档,编号“忏悔录?002”。然后取出一个新标签,在展柜中新增了一格:“沉默的执行者??一个普通公务员的自我审判”。

太阳升起不久,苏晴便匆匆赶来,手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你猜我在旧档案室找到了什么?”她眼睛发亮,“一台九十年代初的文化站用便携录音机,里面居然还有磁带!”

两人合力接通电源,按下播放键。沙沙的底噪之后,传出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颤抖却清晰:

**“……今天我又写了三首诗。他们说我病了,可我觉得自己比谁都清醒。陈伯给我送饭,他用手语告诉我‘别怕’,我就哭了。我想告诉他,我不是怕关起来,我是怕没人记得我说过的话……如果这盒带子能留下来,请替我告诉未来的人:我没有疯,我只是太想说话了。”**

是林秀兰的声音。

苏晴猛地捂住嘴,眼泪瞬间涌出。王亚娟却已跪坐在地,双手紧紧攥住桌沿。那是她们第一次听到林秀兰真正的声音??不是诗句,不是遗物,而是活生生的呼吸与哽咽。

“这磁带背面写着‘文化站留存备份,编号C-1998-07’。”苏晴哽咽道,“原来当年有人偷偷录下了她的自述!可为什么没公开?”

赵建国闻讯赶来,听完录音后脸色凝重:“那时候,这类材料一旦上报,要么销毁,要么封存。估计是哪个工作人员良心未泯,藏了下来。”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王亚娟问。

“公布。”苏晴斩钉截铁,“这是她的声音,属于所有人。”

当天下午,“声音档案”特别更新上线。标题为《她说》。视频以黑白画面开场,镜头缓缓扫过当年居委会办公室的复原场景,随后切入录音原声。没有配乐,没有剪辑,只有林秀兰真实的讲述,在静默中掀起惊涛骇浪。

不到两个小时,点击量突破五十万。评论区刷屏:

>“原来她真的说过‘我不是疯,我只是太想说话’。”

>“我们欠她一句道歉,整整三十年。”

>“请把这段录音放进教材,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什么叫‘被噤声’。”

傍晚时分,一位身穿灰呢大衣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走进纪念馆。她站在林秀兰的照片前久久不动,眼角湿润。苏晴认出她是原街道办副主任周玉芬,九八年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之一。

“我能说几句吗?”她声音微弱。

王亚娟点头,带她进入录音室。

老人坐下,深吸一口气:“我是当年批准对她进行‘重点观察’的人。那时上面有指标,要控制‘不稳定因素’。我以为我只是完成任务……直到昨天看了那段录音。”

她停顿片刻,泪水滑落:“她说‘我不是疯’,可我们都当她是疯子。我签了字,把她送进了医院。后来听说她出院后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我的心就再也没平静过。”

她颤巍巍从包里拿出一本红色笔记本:“这是我当年的工作日志。我一直留着,每一页都像刀割一样疼。今天,我把它捐出来,希望人们记住:体制可以冷漠,但人不该麻木。”

录音结束,她向林秀兰的照片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却坚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