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文章都能发表了,那在红星钢铁集团的地位便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晚上吃饭坐一桌前他们可以瞧不起这位顶着秘书长名头的年轻人,但今晚过后他们再不敢生这样的心思。
王友寒是有所准备的,说直白一点,红星钢铁集团的钢城汽车是踩着京城汽车发展起来的。
别说什么粘包赖,当初这些瘪犊子就是瞄准了212的市场进行攻坚和发力的。
现在当然看的明白,钢汽吉普车类产品就是围绕212进行设计和研发的,就是要抢212的既定市场。
可悲的是,还叫他们抢赢了。
今年京城汽车王牌产品BJ212首次出现了库存车,虽然销售情况依旧良好,但危机已经出现。
买一台212吉普车的钱最多能买5台红星羚羊,这让京城汽车怎么活。
关键就是如此低价格运营,红星羚羊依旧是钢汽利润率最大的产品。
以前是红星厂拆解212来模仿制造红星羚羊,现在是京城汽车偷偷摸摸拆解钢汽的坦途汽车来学习新技术。
王友寒作为京城汽车负责技术研发的副总、副厂长,对一手缔造了红星厂汽车品牌的灵魂人物当然熟悉,熟悉到了解李学武八辈祖宗的那种地步。
有思想、有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李学武竟然会设计,传出来的消息是,红星钢铁集团汽车工业体系所有车型设计和研发都有李学武的影子。
李学武更是被汽车工业尊称为首席设计师。
王友寒虽然没见过李学武画图纸,也不信一个保卫出身的干部懂特么什么设计。
但这些话都是从红星厂内部传出来的,从红星羚羊到彗星、白羊座,双子座汽车等等,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计,他都得说一句“真特么牛哔??”
他要有这份思路和能耐,也不至于让钢汽踩着京汽的肩膀上作威作福。
现在国内的汽车工业正在卷起一股技术变革的浪潮,这一次便是京汽走出国门寻找新机遇的努力。
世界上流水线体系又不是只有红星钢铁集团自己有,神乎其神的供应链体系也不是红星厂的专利。
京城汽车已经尝试了一年多的时间,依旧无法获得上面的支持,甩掉手里的包袱。
也就是说,他们成了国内汽车工业最后的保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钢汽一骑绝尘,以最轻松的姿态造车,卖车、发大财。
他们要以兜底的形式确保这种工业体系最后的安全保障。
他们是保障类似于钢汽这种企业了,谁特么来保障他们啊。
所以甩包袱不能有,那就反过来搞大而全。
钢汽不是有流水线嘛,他们也搞流水线作业,钢汽不是有供应链支持嘛,他们就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供应链。
这些工厂不仅仅能为京汽提供零配件,还能抢红星钢铁集团的供应链客户,拉更多的合作伙伴。
就在他出来之前,京汽主要负责人已经奔赴各地与主要汽车工业企业会面,研讨共同组建供应链,与红星钢铁集团供应链抗衡的目标。
别的车企他还不知道确切消息,但一七厂已经决定初步合作,共同整合零部件生产资源。
两家的情况差不多,都面临着甩不掉包袱的困局,只能带着包袱一起跑了。
这当然是劣势,反过来讲可能也是优势。
来东德,一七厂瞄准了德国的卡车工业,已经在上层的帮助下展开合作谈判。
而京汽则瞄准了德国的汽车工业制造技术,准备全套引进最先进的生产线。
钢汽最初的那条生产线来自英国、日本和法国,同德国还不是一个体系。
李学武当初讲的是集众家之所长,可难掩大杂烩的尴尬局面。
要不是有京城第二机械厂参与再设计,给红星厂十年时间也搞不定这些杂牌货。
但现在京汽面对的局面不一样,他们有机会全套引进东德最先进的生产线,不用拆改装。
唯一需要改动的只有生产车型在工艺和工位上的技术,这一点不需要担心。
所以京城汽车将此次随团访问视作翻身的最好机会,能够解决生产线的问题便能实现弯道超车。
不能说全面超过钢汽,至少也能摆脱供应链的束缚以及生产成本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