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5章
尚书省下辖六部,乃是百年定制。
难道今日要因李想一言,就变成七部不成?
这是否意味着朝堂的权力格局将要改写,又将多出一批官职?
在场的朝中重臣,无不权衡着此事的利害得失。
眼看职权要被分割,作为礼部尚书的李道宗,自然不能默不作声。
“陛下,教化为百年之基,臣亦深表赞同。户部划拨一成税赋以兴学,臣绝无二话。设立师范学堂,培养良师,更是利国利民之举,我礼部必当全力以赴。”
“只是,为此另设一部,实乃叠床架屋,多此一举。”
李道宗先是表明了姿态,随即话锋一转:“陛下自登基以来,一向励行精简,裁汰冗官,便是宫中内侍宫女亦削减良多。燕王殿下此刻提议新设一部,不仅与陛下勤政节俭的初衷相悖,亦无太大实效啊。”
任何一个衙门的掌印主官,都绝不愿意见到自己碗里的肉被旁人分走,除非那是块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而这个手握大唐一成税赋的教育部,显然是个人人眼红的香饽饽。
“若教化之权仍归于礼部,所谓专款专用,必将形同虚设。”
李想毫不退让:“况且,督造学舍,推广蒙学,事务之繁杂,千头万绪。礼部本就庶务缠身,若将精力尽数投于教化,岂不荒废了其执掌礼仪的本职?”
唐之礼部,职权之广,非同寻常。
邦交、文教、祭祀、民族诸事,无不统辖,甚至连国宴接待的事务也归其掌管。
其权责之重,堪比后世数个部委的集合。
正因如此,在高句丽等深受大唐影响的国家,礼部甚至位列六部之首。
在大唐,即便吏部地位更为显赫,礼部也稳居朝堂前列。
李想所提的,正是要从这庞然大物中,将教化之责单独拆分出来,另设一部。
眼看李道宗被李想说得词穷,李世民便不再让众人争辩,只温言道:“想儿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体大,不可轻率。你先写一份详尽的奏疏,将今日所论,再仔细阐明。”
在场皆是人精,见皇帝如此表态,便知此事已是定了大半,剩下的无非是些细枝末节的商讨。
待到贞观十五年的最后一轮朝议结束,群臣散去,李世民却独独将李想留了下来。
“想儿,你给朕透个底,照你的法子推行下去,未来会是何种光景?”
李世民目光深邃,他虽雄才大略,却也无法凭空窥见数十年后的世事变迁。
“父皇,若能依此策持之以恒,二十年后,朝中出自科举的官员,当能与其余各路出身的官员各占半壁江山。”
“哦?二十年,才堪堪持平?”
李世民显然有些意外,这速度比他预想的要慢上许多。
“父皇,教化乃百年大计,非一朝一夕可见奇效。况且,即便科举出身的士子多了,他们初入官场,也需从底层做起,一步步升迁。”
“而那些世家子弟盘踞其上,打压与排挤在所难免。所以我说二十年能达到半数,已是乐观之言,且主要还是指中下层的官吏。”
李世民听罢,略感失望,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才更接近实情。
若单凭发展教育便能轻易撼动世家,那世家也就不称其为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