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0章
“倭国缺少像样的远航船只,若有必要,捕鱼队可将淘汰的旧船卖给他们。但有一条铁律,绝不容许倭国及半岛任何港口修建造船工坊,此乃底线,不容触碰。”
李想担心奈良的贵族们胆子太小,还需在背后推上一把。
当然,有梅川家在倭国国内运作,他并不担心对方会错过这个机会。
没有人比李想更清楚,倭人对摆脱岛国宿命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早在数百年前,他们就已将目光投向朝鲜半岛。
如今,一个看似天赐的良机摆在眼前,即便明知是毒饵,他们也绝无可能放弃。
这便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阳谋。
“王爷放心,”刘谨心领神会,“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他们任何试图建造船坞的举动,都会遭到‘海盗’的无情打击,哪怕是一艘小渔船也休想自己造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登州的船厂可以扩大规模,同时允许其他次等船厂生产的船只卖给他们,以此彻底掌控他们的海上命脉。”
就在此时,一阵翅膀扑动的声音传来,一只信鸽稳稳落在船头。
刘谨熟练地取下信筒,展开纸条,禀报道:“王爷,公孙明直撤兵了!其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汉城,另一路正朝平壤回防!”
李想的脸上,终于露出一抹属于猎食者的残酷笑容。
“安然、君买,传令下去,全军准备,明日天明,登陆作战!”
平壤王宫之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渊盖苏文端坐高位,目光扫过阶下鸦雀无声的众臣,商议着如何应对唐军的威胁。
“唐人的舰队已经封锁大同江数日,诸位难道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起初,渊盖苏文并未将这支大唐水师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这是送上门来的功绩。
然而,当一千多名高句丽勇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他才猛然惊觉,自己的轻敌是何等致命的错误。
死寂之中,终于有一名将领小心翼翼地开了口:“莫离支,大同江上唐船密集,我们是否可以效仿《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用火攻之计?吴蜀联军正是凭此,才大破了曹操的数十万水师。”
这部来自大唐的小说,如今在半岛各国风靡一时,许多文人将其奉为圭臬,甚至用书中的故事来解读兵法与时局,其声望远超正史《三国志》。
“火攻?”渊盖苏文怒极反笑,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你告诉我怎么用火攻?周瑜能成功,是因有载满油料的船只顺风而行。”
“你现在去大同江上看看,还能找到我们高句丽的一片船板吗?我们的人连靠近唐军船队都做不到!难道要指望大火自己从江面上烧起来不成?”
斥责声回荡在殿中,无人敢再言语。
片刻后,渊盖苏文的儿子渊服上前一步,试图缓和气氛:“莫离支,我已派人催促公孙将军自新罗前线撤军回援。数日之内,公孙将军的大军便可抵达平壤城外。”
“届时我们内外夹击,即便不能将唐军尽数歼灭,也足以挫其锐气。”
平壤城虽尚有数万守军,但真正的精锐主力,早已被派去征伐新罗。
如今,他们只能寄望于这支援军能尽快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