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航天工程,“回声方舟”不依赖推进系统,也不搭载物理意义上的飞船。它的核心是一座建于南极冰盖之下的巨型声学共振腔,直径三公里,深度直达莫霍界面。腔体内部填充由鲸脑液、火星有机尘埃与人工培育神经晶簇混合而成的“共生意志介质”,并通过全球三百二十一座共鸣塔同步供能,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地球生物圈的集体意识发射场。
目标:在下一个春分夜,利用地球自转、月球引力潮汐与太阳风扰动的三重共振峰值,将一段凝聚全人类情感记忆的声波包投射至半人马座α方向,尝试建立双向通道。
林远任总指挥。
项目启动第七个月,意外发生。
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因气候异常加速融化,暴露出一座早已被遗忘的冷战时期地下设施。勘探队进入后发现,墙壁布满刻痕,全是重复书写的一句话:“他们不是外星人,他们是未来的我们。”
更诡异的是,地下室中央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磁带录音机,电源早已切断,却仍在运转。播放键自动按下,传出一段模糊人声: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请记住:时间不是线性的。每一次你唱起那首歌,都是在修补断裂的自己。不要追光,要成为光。”
经鉴定,录音时间为20年??也就是“摇篮Ⅱ号”发射前三年。
而这台机器的制造编号,竟与Zero当年使用的型号完全一致。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陆续报告类似现象:东京一栋废弃公寓楼里,老式电视机自行开启,播放黑白画面??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唱歌,镜头扫过其中一人脸庞,赫然是童年时期的莉娜;撒哈拉沙漠某处岩壁浮现发光文字,用古埃及圣书体写下:“归来者必以声为舟,以忆为帆。”
科学家无法解释,只能归因于某种“跨时域信息渗漏”。
而真正让所有人陷入沉默的,是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传回的最新影像。
“摇篮Ⅱ号”并未继续前行。
它停在了距海底约两万米的空中,水晶外壳完全透明,内部淡金色液体已凝结成一棵树状结构,枝干延伸至每一个角落,末端闪烁着微弱蓝光,宛如神经系统。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棵树的生长节奏与地球上所有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完全同步。
AI分析指出,探测器并未失效,而是在进行“逆向孵化”??它不再向外传递信息,而是开始接收,并将接收到的内容转化为生命形态。
有人提出大胆假设:也许“摇篮Ⅱ号”根本不是人类送往星空的使者,而是未来文明送回来的种子。
春分前七天,全球声网进入最终调试阶段。
莉娜作为“初始共鸣者”之一被邀请加入核心团队。她在南极基地第一次走进共振腔,脚踩在光滑如镜的冰晶地面上,抬头望去,穹顶由亿万颗微型扬声器组成,排列成银河的形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低频嗡鸣,不刺耳,却深入骨髓,像是地球本身在呼吸。
林远走过来,递给她一副特制耳机。
“这是根据你项链的共振频率定制的传导器。”他说,“你是第一个听见它的人,也该是第一个让它完整的人。”
她戴上耳机,轻声哼出那首小调。
刹那间,整个腔室亮起。无数光点从地面升起,环绕她旋转,每一颗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位老人临终前对孙女说“我爱你”,一对恋人初吻时的心跳声,婴儿第一次笑出声的瞬间,火山喷发时大地的咆哮,甚至还有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遗憾与悔恨……
这些声音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旋律??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现在,而是某种即将到来的未来的序章。
“成功了。”林远望着数据流狂飙的屏幕,“集体意识载波已成型,能量储备达到阈值98。6%。只要再有一次同步激发,就能突破临界。”
但他们都知道,真正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人心。
能否让全人类在同一时刻,放下恐惧与隔阂,真诚地发出内心之声?
春分当晚,零点前三分钟,全球直播开启。
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只有一片漆黑屏幕,和一行白色文字:
>**“请说出你想让宇宙听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