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结束前,怒江的孩子们齐声朗读了一首诗,是铁柱写的:
>“我的声音很小,
>小到风吹就散。
>可当我把它放进盒子里,
>它开始发芽,长成一座桥。
>一边是我,一边是你。
>中间站着,不肯倒下的春天。”
屏幕前,无数人泪流满面。
当晚,陈屿收到一条短信,来自秋灵:
>“赵阳的母亲今天去了墓地。她带着录音机,放了儿子最后那段话。然后她说:‘阳阳,妈妈以后每个月都来看你,每次都带新故事。你别嫌烦。’
>我们做的不是拯救,是重建。
>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学会继续爱。”
他抬头望向窗外,雪已停,月光洒在“会飞的声音屋”顶上,银白如霜。亭子里亮着一盏小灯,隐约传来哼唱声。
他走过去,透过玻璃看见花儿正搂着弟弟,轻声唱着《虫儿飞》。录音指示灯一闪一闪,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他没有打扰,只是默默退开,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今日总结:
>“今日新增有效录音37条,心理访谈5人次,家长回信12封。
>铁柱完成阶段性评估,情绪稳定性提升,已恢复日常学习节奏。
>‘声音生态建设’试点进展顺利,预计明年春季实现县域全覆盖。
>最重要的是??
>今天,又有三个孩子第一次说出了‘我很不开心’。
>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了。”
合上笔记本,他仰头看向星空。银河横贯天际,寂静浩瀚。
他知道,此刻在全国两千多个角落,正有无数声音被记录、被传递、被倾听。它们或许微弱,或许颤抖,但它们真实存在,且拒绝沉没。
就像铁柱曾在录音中说的那样:
>“我不是英雄,也不想当榜样。
>我只想证明一件事??
>即使我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我的声音,也能穿越千山万水,
>落进某个人的心里,
>让他知道:你并不孤单。”
风又起了,吹动旗杆上的红布,猎猎作响。
仿佛千万种声音正穿越山河,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