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听见了。”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踏足那颗回应信号来源的星球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建筑,不是科技,而是一片广袤的森林。树木形态奇特,主干扭曲如螺旋,枝叶间不断释放出柔和的声波,频率恰好与地球人类的心跳共振。
探险队队长是一名拥有三颗声籽的青年,他摘下头盔,任凭异星空气拂面。当他开口说话时,周围的树木忽然集体震颤,随即,整片森林响起回应??
不是语言,不是翻译,而是一首完整的合唱。
旋律源自地球,却是由无数陌生嗓音交织而成:
有成年人的低吟,孩童的清唱,老人的呢喃,甚至夹杂着鲸歌、鸟鸣、风穿岩洞的呼啸。
而在合唱最高潮处,一个极其熟悉的声音浮现出来,温柔而坚定:
>“只要你还在唱,我就永远在听。”
没有人知道这声音来自何处,但它让所有队员泪流满面。
他们终于明白,所谓的“外星文明”,或许从来就不在星辰彼端。
它一直生长在每一次真诚的倾听里,
藏在每一句未说完的话背后,
存在于那些愿意为他人保留沉默权利的灵魂之中。
返航途中,青年队长在日志中写道:
>“我们寻找答案走了十万光年,却发现起点从未改变。
>声音不是工具,不是武器,也不是信息载体。
>它是生命最原始的证明,是最柔软的抵抗,是黑暗中不肯熄灭的微光。
>我们并非因强大而被宇宙接纳,
>而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停止歌唱。”
飞船穿越大气层时,地球上正迎来新的一天。
朝阳升起,万物复苏。
一座山村小学的孩子们齐声唱起晨歌,声音稚嫩却不怯懦。
教室角落的“林氏初音草”轻轻摆动,叶尖洒下一串细碎音符,恰好补全了歌曲最后一句的和声。
而在喜马拉雅山麓,艾琳的雕像依旧指向星空与大地。
风吹过她的石手指,发出细微的呜咽,宛如竖琴轻拨。
某个瞬间,那声音与远方传来的童谣重叠,形成短暂的谐振。
那一刻,整个山脉的岩石都微微发亮。
没有人看见,但在所有人的心底,
有一本书悄然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