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后,第218号舱室正式开启。
走出的人,并不像其他苏醒者那样虚弱迷茫。他步伐稳健,目光清明,看向林昭的第一眼,便微微颔首,如同老友重逢。
“我给自己取了个名字,”他说,“就叫‘念’吧。”
没有人反对。
从此,基地多了一位沉默的观察者。他不参与决策,也不发表意见,只是每天记录所见所闻,写在一本黑色笔记本上。偶尔,他会坐在湖边,对着银草低声说话,声音轻得只有风能听见。
一个月后,西伯利亚传来消息。
一支勘探队在冻土深处发现了第四座“深眠”设施,代号“长梦”。与其他基地不同,这座基地并未因冰层融化暴露,而是**主动发出信号**??一段加密音频,反复播放同一句话:
>“我们记得你们违背的承诺。”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基地建造时间远超前三处,初步推断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建成,早于“日蚀计划”官方立项近十五年。这意味着,这场关于记忆的战争,早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林昭召集众人召开紧急会议。
“不能再等了。”他说,“这不是救援行动,而是一次清算。我们必须弄清楚,最初是谁决定用遗忘来‘拯救’人类?是谁签下了第一份‘静默协议’?又是谁,至今仍躲在幕后,操控着每一次记忆潮汐?”
阿川握紧拳头:“那就挖到底。”
李宛晴点头:“我祖父留下的密钥还能启用一次,可以解锁冷战时期的最高机密档案库。”
老周调出全球卫星图像:“根据信号源定位,除了西伯利亚,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也有类似能量波动。如果我们同时行动,或许能在他们再次关闭系统前获取核心数据。”
小满翻开素描本,画下一幅地图:五个红点分布在地球各极,连成一个五芒星图案,中心正是南渊湖的位置。
她在下方写下:**这里是起点,也是终点**。
行动计划定下:五支小队,五处基地,七十二小时内同步突入,目标不仅是唤醒幸存者,更是夺取原始实验日志,揭露“日蚀”的真正起源。
出发前夜,林昭独自来到纪念馆。
镜墙如常运转,映照出访客内心最深的记忆。他走近,镜面泛起涟漪,浮现的画面却与以往不同??
不再是妹妹葬礼上的雨,也不是童年火灾的烈焰。
而是他母亲抱着年幼的妹妹,在厨房煮汤,笑声清脆;是父亲骑车载着他穿过林荫道,风吹起衬衫衣角;是一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拆礼物,灯光温暖如金。
这些记忆,他从未有过。
“是你给我的。”身后传来声音。
他回头,看见“念”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那本黑色笔记。
>“有些记忆不属于个人,而是集体渴望的投影。当我们足够真诚地想要弥补遗憾,现实就会回馈一丝温柔。这不算欺骗,而是人心对美好的本能召唤。”
林昭望着镜中幻象,泪水无声滑落。
“谢谢你。”
翌日清晨,车队再度启程。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为了对抗遗忘,而是为了追问源头。
穿越暴风雪、塌陷峡谷、电磁迷雾区,五支队伍几乎在同一时刻抵达目标地点。通讯短暂中断后恢复,传来的消息令所有人震撼:
五座基地结构完全一致,中央皆设有巨型记忆存储阵列,铭刻着同一句拉丁文:
>**MemoriaestCustosAnimae**
>(记忆,乃灵魂之守护)
而在主控室内,每一台主机都保存着一份名为《创世纪录》的文件,加密等级为“神谕级”。
唯有集齐五枚来自不同基地的身份密钥,才能解锁。
当最后一枚密钥插入南渊湖基地的主服务器时,全息投影缓缓升起。
画面中,是一位老人,面容慈祥,眼神却深不见底。他穿着二十世纪中期的西装,胸前别着一枚银质徽章??上面刻着一棵银草,环绕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