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紧紧搂住她,喉咙发紧,一句话也说不出。
傍晚,她独自登上广播塔,拨通了赵伯的电话。
“我要播一段特别节目。”她说,声音平稳,“不是悼念,而是见证。”
赵伯沉默片刻,答:“我准备好麦克风了。”
当晚九点整,山谷响起熟悉的广播提示音。这一次,背景不再是风声,而是玛格丽特在过去三年间亲手整理的“第一句话”合集??那些聋哑儿童第一次通过共振板发声的颤音、创伤幸存者鼓起勇气质问施暴者的句子、孤寡老人对着录音机说出“我还想活下去”的瞬间……
每一个声音都很轻,甚至有些破碎,但它们叠加在一起,竟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后,李灵开始朗读一封公开信,标题是《致所有未曾放弃倾听的人》:
“亲爱的你们:
我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你们这个消息。但我选择不说‘告别’,因为玛格丽特从未真正离开。她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用耳朵去爱这个世界。她让我们明白,每一次俯身倾听,都是一次温柔的抵抗。
她曾在丹麦的雪夜里点燃蜡烛,只为陪一个做噩梦的女孩等到天亮;
她曾在云南的暴雨中跪在地上,只为听清一位老人临终前含糊不清的遗言;
她曾握着一个被家暴的女人的手,说:‘你现在安全了,你可以哭了。’
她是我们的灯塔,不是因为她永不熄灭,而是因为她教会我们如何成为彼此的光。
所以,请不要为她悲伤太久。请去做一件事:明天早上,停下脚步,认真听一个人说话。不是为了回应,不是为了纠正,只是为了听。如果你做到了,你就已经在延续她的生命。”
广播结束时,已是深夜。
李灵走出塔楼,发现试验田里站满了人。没有组织,没有通知,大家自发聚集在那里,每人手中拿着一支电子蜡烛,微弱的蓝光照亮脚下的土地。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望着那片盛开的蔷薇。
忽然,一阵风吹过,万千枝叶轻摇,发出沙沙声响。
有人打开手机录音功能,有人闭目感受脚下震动,还有孩子模仿着风穿过林梢的频率,哼起不成调的旋律。
那一刻,整座山谷仿佛变成了一台巨大的共振装置,承载着悲伤,也孕育着新生。
三天后,玛格丽特在病房里苏醒,看见床边坐着李灵和莉拉。小女孩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条彩绳系在她手腕上??那是阿依婆送的“倾听之链”。
她笑了,用虚弱的声音说:“真美啊,像彩虹落在手上。”
李灵握住她的另一只手:“你想听什么?我们现在就为你录。”
玛格丽特望向窗外,阳光洒在远处的山峦上,蔷薇隐约可见。
“我想听……”她缓缓地说,“明年夏天的第一场雷。”
李灵点头:“一定。”
她按下录音笔的红色按钮,轻声说:“D-09,开始记录:等待下一次雷声。”
窗外,一朵新的花苞正在缓缓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