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682章 嫁出去了(第2页)

第1682章 嫁出去了(第2页)

阿禾赶到时,她已气绝多时。他抱着她冰冷的身体走了十里山路,将她葬在启音钟遗址旁的一棵桃树下。那支断笔,他一直带在身边,直到今日。

此刻病榻之上,他终于明白沈清璃为何要在梦中提起她。

因为他忘了最重要的事:启蒙不只是让人说话,更是让那些曾经被迫沉默的人,重新拥有选择说或不说的权利。

三日后,他拖着病体起身,命人备马,直奔北境。

当他再次站在阿满墓前时,已是春深。桃花盛开,落英缤纷,仿佛时光倒流。他蹲下身,轻轻拂去碑上尘土,念出当年亲手刻下的铭文:

>“此处安眠者,未曾开口,却震彻山河。

>她以静默为刃,剖开时代的谎言。

>若有一天,人们再次忘记她说过什么,

>请告诉他们??她曾写下第一个‘人’字。”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陶罐,里面装着他十年来收集的无名纸条。他将罐子埋在桃树根下,又从怀中掏出那支断锋紫毫,在树干上缓缓刻下新的句子:

**“你说不出的声音,我会替你说完。

但我更希望,有一天,你能自己决定??

要不要说。”**

那一刻,风吹过林梢,花瓣簌簌而落,宛如回应。

回程途中,他收到一封来自宫中的密信。太子萧承昀??那位曾在他膝下听讲《新言录》的少年君主??请求他入京主持一项大事:编纂《大胤实录》,全面修订国史,首次允许民间史料进入正史体系。

“朕不愿再做被蒙蔽的帝王。”信中写道,“愿以父皇之悔为鉴,以卿之声为镜。恳请先生归来,执笔为斧,劈开最后一道迷雾。”

阿禾读完,久久凝视南方天际。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从未停止。权力总会寻找新的方式封人口舌,谎言也会穿上“真理”的外衣招摇过市。而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倒退的阴影;每一次觉醒,都要面对更深的迷惑。

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旅途。他们背着竹箱,带着纸笔,走进深山老林,探访失传的方言;他们创办“盲言社”,专为聋哑之人翻译手语为文字;还有人在西北戈壁建立“风语塔”,利用风铃与旗语传递信息,以防朝廷切断驿道。

更有意思的是,一群工匠竟依照古籍记载,尝试重建启音钟。他们不用青铜,而以水晶与磁石铸成,声称此钟不靠敲击发声,而是感应人心中的真诚与否??唯有真心话出口时,它才会共鸣。

阿禾听说后,微笑摇头:“若钟能辨真假,那人何必说话?真正可怕的,不是谎言太多,而是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

于是他在返京途中,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停驻于一处偏远山村,收了七个徒弟,不限年龄,不论出身,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曾因说真话而受罚。

七人之中,有被革去功名的秀才,有因举报贪官被逐出族门的寡妇,有私自刊印《清璃传略》而遭毁喉的刻工,还有一个竟是前音律监的小吏,因偷偷保留了一份未销毁的“静语使名录”而被判终身劳役。

阿禾教他们的,不是如何雄辩滔滔,而是如何沉默地倾听;不是如何写出动人文章,而是如何识别一篇文章背后的动机与漏洞。

他常说:“你们以为最大的勇气是在万人面前说出真相?错了。最大的勇气,是在听到亲人说谎时,还能平静地问一句:‘你为什么这么说?’”

一年后,七人学成,各自踏上征途。他们不再自称“言使”或“谏士”,而是统称为“问者”。

他们行走四方,不发布宣言,不组织集会,只做一件事:向每一个自认为掌握真理的人,提出一个问题。

>“你确定这是真的吗?”

>“有没有可能是另一种解释?”

>“如果错了,你会怎么办?”

这些问题像细雨渗入大地,悄无声息,却让许多坚固的信念开始松动。

而阿禾终于抵达京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