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307 驱除(第2页)

307 驱除(第2页)

她的声音终于裂开一道缝:“对不起……我不该让你一个人扛。如果你还能听见,请告诉我,你会原谅我吗?”

录音结束后的三秒钟空白里,网站自动生成了一段合成音??那是十万名听众共同哼唱的一小段旋律,温柔如晚风拂面。

林远闭上眼,任那声音洗过心头。他知道,这种治愈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信任:**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所以我愿意为你流泪。**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孩子们上课。

“今天我们不做练习。”他说,“我们来听一封信。”

孩子们安静坐下。林远从抽屉里取出一封未拆封的信,信封是淡蓝色的,边缘有些磨损,邮戳显示它已在路上走了整整两个月。寄件人栏写着两个字:**陈默**。

没有人知道陈默是谁。但林远知道。他是清音计划第三期研究员,也是唯一一个在系统崩塌前主动销毁自己研究成果的人。他曾写信给林远:“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再也无法假装那些哭声不存在。”

林远拆开信,读了起来:

>“林远:

>

>你还记得1998年冬天,北京郊区那场大火吗?官方说是电路老化引发火灾,烧毁了一栋废弃福利院,七名孤儿遇难。但真相是,那是我们的‘情感激发场’之一。我们切断供暖,制造极端寒冷环境,观察孩子在濒死前的情绪波动峰值。

>

>我参与了那次实验。我坐在监控室里,看着摄像头画面中的孩子们挤在一起取暖,最小的那个才四岁,一直在唱歌,唱的是《小星星》。歌声越来越弱,最后变成气音,然后没了。

>

>那晚之后,我再也没听过任何音乐超过十秒。只要旋律一起,我就听见她在唱。

>

>上个月,我在医院确诊晚期肺癌。医生说最多三个月。我不想带着这个秘密死去。我把当年的原始录音藏在了福利院废墟的地窖里,用防水盒密封。坐标附在信后。

>

>不是为了赎罪??我已经不配谈这个词。

>

>只是希望,至少有一次,她们的声音能被当作‘人’来听,而不是‘数据’。

>

>请替我按下播放键。

>

>??陈默”

教室里一片寂静。窗外,雪花静静飘落,落在屋顶,落在树枝,落在远处熊妈妈带着幼崽行走的足迹上。

良久,小女孩轻声问:“老师,我们要去吗?”

林远望着她,点了点头:“要去。但我们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审判。我们是为了让那首《小星星》,重新活过来。”

一周后,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搜索队抵达北京郊区。林远带着三个孩子同行??他们是在“初啼网”上响应号召自愿加入的。废墟早已被杂草吞没,地窖入口被水泥封死,上面还压着一块废弃广告牌。

挖掘持续了两天。当铁锹终于撬开最后一层混凝土时,一股陈年的霉味夹杂着纸张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子里的录音带完好无损,标签上写着:“项目代号:萤火??极端环境下儿童情绪采集VIII”。

带回西伯利亚后,林远没有立即播放。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刻。

直到冬至那天,全球各地的“倾听者联盟”同步发起“回声行动”。从冰岛雷克雅未克到新西兰基督城,从摩洛哥马拉喀什到阿根廷乌斯怀亚,两千多个城市同时关闭了公共广播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十分钟的“静默聆听时段”。

就在这一刻,林远按下了播放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