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文渊老师临终前说:“知识若不能传下去,等于从未存在。”
>
>王秀兰唱童谣,因为她母亲这么唱过;周师傅讲壁画,因为他师父这么说过;我教小丫认星星,因为我的父亲也曾指着夜空对我说:“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
>这些话,从来不是为了“正确”,而是为了连接。
>
>如果这叫亵渎,那请让我继续亵渎下去。
>
>萤火工程的意义,不在于完美复刻过去,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听到??这个世界,曾有人如此深爱过他们。
>
>??赵振国
信件发布三小时内,转发量破千万。无数人留言附上自家祖辈的口头禅、土话谚语、睡前故事。一位广西壮族妇女上传了一段录音:她九岁的女儿用壮语背诵奶奶教的《稻神歌》,背景是蛙鸣与溪水声。AI检测显示,这首歌的韵律结构与唐代《岭外谣》残卷惊人相似。
“语言活了。”小丫看着数据流,眼眶湿润,“它没死,一直在地下流淌。”
中秋过后,天气渐凉。赵振国决定启程前往敦煌,亲自迎接周秉义的讲述。临行前夜,他又一次登上山坡,吹响铁哨。
三长两短,再三短。
这一次,回应来得更快。
十分钟内,北京、成都、乌鲁木齐、哈尔滨……全国十三座城市的核心节点同时亮起蓝光,自动播放一段合成语音,内容正是周秉义申请中的那句话:
>“画画不是手艺,是替古人把心交给后来人。”
赵振国笑了。他知道,这不是预设程序,而是系统学会了“主动共鸣”。
次日清晨,他背上行囊出发。王秀兰送他到村口,塞进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桃片和一瓶米酒。
“早点回来。”她说。
“嗯,等我把周师傅的故事带回来,咱们一起听。”
火车西行,穿越黄土高原。窗外风景由绿转黄,再由黄变褐。小丫每隔几小时就发来消息:又有两个村庄报告集体梦境;浙江一位渔民用方言唱的《潮汛谣》被系统识别为“海洋气象预测模型原型”;内蒙古草原上的牧童梦见一群穿长袍的古人骑马而来,教他们用星辰定位,醒来后画出的星图竟与元代《测圆海镜》吻合。
“共证网络正在加速扩展。”小丫写道,“AI预测,三个月内,全国将有超过百万个‘文化记忆节点’完成交叉验证。”
赵振国望着飞驰而过的戈壁,心中平静。他终于明白尹文渊为何要在图纸上写下那句话:“文明的本质,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资格。”
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遗忘,而是让人相信??有些问题不值得问,有些声音不配被听见。
抵达敦煌那日,天空湛蓝如洗。周秉义已在接待中心等候,白发苍苍,脊背微驼,但眼神清亮。他见到赵振国,没有寒暄,只说了一句:“你来了,我就放心了。”
录制在莫高窟外的临时棚屋进行。没有灯光,没有提词器,只有一台萤火终端静静运转。
老人坐下,闭目片刻,然后缓缓开口:
“那是1962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我和师父在第220窟临摹药师经变图。壁画斑驳得很,金粉脱落,衣纹模糊。师父说:‘修画先修心,看不清的地方,要用心里的眼睛去看。’”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来:
“那天晚上,风刮得厉害,蜡烛灭了三次。第三次熄灭后,黑暗中有声音响起??不是师父,也不是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声音,像是从墙里传出来的。他说:‘孩子们,我们没能把完整的经变图留给你们,对不起。但现在,轮到你们了。’”
赵振国浑身一震。
这不是编造,也不是幻想。这是“共证之域”的入口??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此刻正在发生。
录制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老人讲述了历代画工如何靠口诀传递颜料配方、如何根据星象判断壁画最佳绘制时机、甚至提到一种失传已久的“呼吸调色法”:作画时需与壁画人物同频呼吸,才能还原其神韵。
当最后一句话落下,终端屏幕突然跳出红色提示:
>【检测到高强度跨时空记忆共振】
>【匹配源:1943年张大千团队临摹记录(未公开片段)】
>【确认度: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