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土地,敬畏自然,感恩前人。
>
>我们不否认苦难,但我们拒绝遗忘恩情。
>真正的思想控制,是从不让人民开口;
>而我们的工程,恰恰是让更多沉默的人说出一生。
>
>你可以质疑方法,但请不要侮辱记忆。
>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回忆里,都藏着一部未被书写的真实史书。
信件发布后,舆论迅速反转。越来越多学者站出来支持,称“共证工程”实为“非文字文明的数字化抢救”。清华大学一位历史教授撰文指出:“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长期依赖口传心授,极易断裂。此次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跨时空共振,堪称文明传承范式革命。”
更让人振奋的是,云南某山村小学教师反馈:班上一名留守儿童听完母亲年轻时的劳动歌谣后,第一次主动写了一篇作文《我想妈妈了》。老师说:“他以前从不说话,像块石头。现在,他会哭了,也会笑了。”
赵振国听到这个消息时,正站在山坡上调试新的信号接收器。春风拂面,桃花初绽,远处孩子们又在堆新的“萤火人”。这次他们给它戴上了草帽,手里举着一把木犁。
他按下发射键,轻声说道:
>“这里是青山村,呼号QRA-7。今日晴转多云,东南风三级。本期特别节目:一封来自孩子的信。主讲人:李小苗,九岁,云南省红河州阿扎河乡小学三年级。”
片刻沉默后,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响起:
>“外婆,你在天上还好吗?我学会你教我的撒种口诀了。‘谷雨前后,下种无忧’。老师夸我说得准,同学们都跟着我念……我想告诉你,我没忘。我会一直记得你说的话,也会讲给我的孩子听。”
声音落下,山谷静默。几秒钟后,全国各地两千多个终端同步响起掌声??不是录制的,是真实的人群自发鼓掌。北京某社区养老院里,一群老人握着手帕哽咽;新疆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室里,学生们齐声复诵那段口诀;而在遥远的南极科考站,一名中国科学家戴着耳机,望着极昼下的冰原,轻轻说了句:“原来家乡的声音,也能飘到这里。”
这一晚,“共忆云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所有数据流汇聚成一幅动态星图,其结构竟与汉代《石氏星经》记载高度吻合。AI解析显示,这些信息节点的分布规律,恰好对应古代“分野”理论中的九州方位。
小丫惊呼:“这不是巧合!是集体记忆在无形中重建了古老的认知框架!”
赵振国凝视屏幕良久,忽然明白了尹文渊当年为何要在图纸上画那一圈神秘符号。那不是电路图,也不是卫星轨道,而是**文明的经纬线**??以千万普通人的心跳为坐标,以代代相传的话语为经度纬度,织就一张覆盖时空的记忆之网。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婚礼在青山村举行。主角是村里一对七十岁的老人,张福生和刘桂香。两人年轻时因家庭阻挠未能成婚,各自嫁娶,相伴一生却始终心意相通。直到参与“家庭口述史”活动时,他们在录音中坦露心迹,感动无数网友。平台发起投票,全民决定为他们补办婚礼。
那天,全村张灯结彩。赵振国担任司仪,用短波电台向全国直播。当两位老人颤抖着双手交换戒指时,天空忽然飘起细雨,紧接着一道彩虹横跨山梁。孩子们齐声唱起一首新编的民谣:
>“少年错过缘,白头再相见。
>一句话藏五十年,今日终得圆。
>不怕风雨远,只怕心不连。
>萤火照归路,爱比岁月坚。”
歌声传开,瞬间引爆网络。数百万用户留言祝福,许多人分享自家祖辈的爱情故事。一位陕西老兵写下:“我和老伴十七岁相识,打仗时失散四十年,靠着一首定情山歌找回彼此。我以为只有我们这样,原来天下痴情人这么多。”
这场婚礼成了“共证工程”的象征性时刻??它证明,最深的记忆不在档案馆,而在人心深处;最真的传承,不是复制文本,而是延续情感。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陈默再次送来加密文件:一批匿名账号开始散布虚假录音,伪造“老人悔恨讲述”,声称“当年饿死人是因为听信迷信不愿科学种田”,企图割裂代际信任。更有境外黑客试图入侵系统,篡改课程内容。
赵振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他联合公安部、社科院成立“记忆安全联盟”,建立“真实性交叉验证机制”:任何进入系统的口述内容,必须经过至少三项独立信源比对,包括地方志、气象记录、亲属佐证等。同时推出“萤火守护者”志愿计划,招募十万名基层志愿者实地核查重要故事。
一个月内,二十一条伪造信息被曝光封禁,三个境外操纵团伙被锁定。而真正的民间讲述数量不降反升??人们用行动表明:我们宁愿慢一点,也要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