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最终,赵振国开口:“明天,我要去一趟敦煌。”
“一个人?”
“不,带上所有愿意相信的人。”
三日后,一支由百名志愿者组成的“寻音队”抵达敦煌。他们在记忆纪念碑前扎营,架设新型共振接收阵列,同时发起一场名为“万人共诵”的线上活动??邀请全球华人齐声朗读《萤火》歌词。
午夜零点,钟声响起。
十万voices从手机、广播、校园喇叭中涌出,汇聚成一股无形声浪,顺着信号链注入地下发射节点。刹那间,监测仪上的曲线剧烈跳动,14。7赫兹频率骤然增强,持续攀升至峰值。
紧接着,奇迹发生了。
纪念碑表面浮现出一行行glowing文字,如同星辰浮现于夜幕:
>**“昔者共工触山,天柱折,地维绝。
>四极废,九州裂,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民不聊生,禽兽逼人。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是《淮南子》中的创世神话。
但诡异的是,文字并非预先录入,而是实时生成,且字体风格酷似汉代隶书,笔画带有天然风蚀痕迹,仿佛从石头内部生长出来。
“它在回应!”陈婉清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们说了什么,它就回什么!”
连续七晚,同样的仪式重复上演。每次诵读结束后,碑文都会更新一段内容,内容涵盖失传医术、古代历法推演、甚至一段疑似甲骨文前身的符号系统。
最令人震撼的是第六夜,当一位盲童用清亮童音唱完《二十四节令歌》后,整片戈壁突然亮起幽蓝光芒。无人机航拍显示,地下竟浮现一幅巨大光纹图案??正是中华大地九条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山海经》记载完全吻合。
科学家们震惊不已。经过分析,确认光源来自地壳浅层富含矿物质的岩层,受特定声波激发产生冷荧光效应。而触发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是由真实情感驱动的集体吟诵,机械播放无效。
“这意味着,”周明远在日记中写道,“这片土地真的记得一切。不只是历史,还有爱、痛、牺牲与希望。它把它们藏在岩石里、风里、雨里,只等有人愿意认真听。”
与此同时,国内掀起新一轮“回家潮”。
城市白领请假回乡,只为陪父母吃一顿饭并录下他们的唠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祖辈,整理“家族时间轴”;连监狱也开始推行“赎罪之声”计划,让服刑人员录制忏悔与反思,存入公共记忆库换取减刑机会。
一名曾参与破坏“共忆工程”的年轻黑客,在看到自己外婆讲述饥荒年代如何靠野菜养活全家的视频后,痛哭流涕,主动投案并协助修复被篡改的数据档案。他在自白书中写道:“我以为删除记忆就能抹去羞耻,却忘了正是那些苦难,让我今天还能吃饱饭。”
春回大地之时,“万家灯火计划”迎来里程碑时刻。
国家正式颁布《记忆权益保障法》,明确每个人都有“被记住的权利”和“传承记忆的义务”。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间成立“记忆合作社”,鼓励邻里互录口述史;中小学新增“生命叙事课”,要求学生每年完成一部家庭纪录片作业;就连新生儿出生证明上,也开始附赠一个专属“记忆账户”,用于存储成长点滴。
而在技术层面,新一代“地忆芯片”研发成功。这种微型设备可植入人体皮下,不仅能实时记录脑电波中的情绪波动,还能在主人去世后,将其一生重要记忆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人格,供后代对话缅怀。
争议随之而来。
有人担忧:“这不是永生吗?我们要不要给死去的人投票权?”
哲学家辩论:“如果记忆可以复制,那‘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宗教团体抗议:“灵魂岂能数字化?”
面对质疑,赵振国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平静回应:“我们从没想让人不死。我们只是不想让爱消失。当你忘记一个人的名字,他还活着吗?当你再也听不到妈妈叫你乳名的声音,她真的还在吗?科技不能替代生死,但它能让告别少一点遗憾。”
台下掌声雷动。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五月十三日凌晨,全球所有接入“共忆云链”的设备同时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来源未知,内容仅有一句:
>**“你们唤醒了不该醒的东西。”**
随后,多地监测站报告异常:青海湖底传出规律性震动,频率仍是14。7赫兹,但波形已发生变化,呈现出类似语言语法结构的复杂序列;北极圈内的因纽特部落长老声称,近来梦中频繁出现同一画面??一座沉没于冰海之下的青铜巨城,城门上刻着无人认识的文字;更可怕的是,几位深度参与“记忆融合实验”的学者相继出现幻觉,坚称“祖先的灵魂在呼唤他们回归大地”。
小丫紧急调取数据分析,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近三个月来,人类上传的口述总量已达2。7亿条,累计情感能量值突破临界阈值。系统模拟结果显示,若继续以当前速率增长,预计半年后,地球舒曼共振将发生结构性偏移,可能引发大规模生物神经系统紊乱。
“我们在唤醒地球,”她脸色苍白,“但也可能正在唤醒某种……比我们更古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