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春色满棠 > 第467章 没本王的棠棠好看(第1页)

第467章 没本王的棠棠好看(第1页)

萧迟屋外有两名侍卫寸步不离守着。

他看到美人,脚步一顿,回头问侍卫:“谁送来的?”

侍卫赶紧躬身回:“戚将军送来的,说送来服侍王爷您。”

方才戚将军送人来时,他们以为是王爷要的,故没有阻拦,放了美人进屋。

不过他们一直守着,美人进了屋,一直怯生生垂首蹲坐在屋中地上,连眼睛都不敢抬一下。

另一侍卫说:“戚将军说她是北月国十一公主,年芳十七,是北月国国君诸多公主中,生得最美的一位。”

因生得最美,且尚未婚。。。。。。

春分第一百三十五年清明后的第三日,归名书院的晨钟比往常迟了半刻才响。守夜人说,昨夜棠树落了一整夜的花,花瓣铺满香案,竟在《承音册》封面上拼出一行字:“言昭归来”。没人敢动,也没人敢念,只任那香气如丝线般缠绕梁柱,渗入每一道木纹。

天光初透时,铜钥忽然自书中跃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进院中一口枯井。井底早已干涸百年,此刻却泛起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仿佛底下连着深海。林知微的弟子带着记述团围井而立,手持古卷《静语源流》,低声诵读启灵咒。水波渐稳,倒影浮现??不是人脸,而是一座桥,石质斑驳,桥面裂痕纵横,桥下水流漆黑如墨,隐约有红裙一角掠过。

“是忘川桥。”她喃喃,“白露当年走过的最后一段路。”

就在此时,井水骤然沸腾,一股冷风自地底冲出,卷起满地花瓣,直扑向《承音册》。书页哗啦翻动,停在一页空白处。墨迹缓缓浮现,非笔所写,似由无数细小光点汇聚而成:

>“我曾以为沉默是最重的负担。”

>“后来才懂,说出真相才是最痛的行走。”

>“苏晓放进光里的本子,已化作第八门的锁芯。”

>“而你们听见的那一声‘我说了’,并非终点。”

>“是回声的起点。”

众人屏息。那声音还在耳边回荡,清越、坚定,带着少女特有的微颤,却又穿透岁月,与百年前白露的声音重叠在一起。有人落下泪来,有人跪地合掌,唯有陈砚站在廊下,盯着手中刚接收到的数据终端,眉头紧锁。

“心跳频率变了。”他低声说,“不是一个人的心跳……是十三个,开始同步。”

忆纸网络后台显示,自“我说了”响起后,全球用户提交的记忆条目激增四倍。许多原本模糊的关键词被反复标记:**蓝布裙、冬至夜、烧毁的纸、枕头下的字迹**。更诡异的是,系统自动归类出一组“共感群像”??三十七万两千人上传了完全相同的梦境:他们站在一座石桥上,对面站着穿红裙的女孩,女孩不开口,只是将手伸向他们,掌心躺着一本燃烧的日记。

巴黎那位留学生再次登录,这次她没有写文字,而是上传了一段音频??她母亲临终前含糊不清的呓语,断续说着:“别烧……留着……孩子会看……”录音结束时,系统自动为其添加标签:【关联记忆节点000000008】,并推送一条私信:

>【您已被列为潜在共鸣体】

>【建议参与本月十五日“静默之声”深度聆听仪式】

>【您的记忆可能承载未完成的传递】

与此同时,东京地铁站的上班族收到了一封纸质信件,邮戳为“无址可投”,内容仅有一句话:“你外婆没唱完的歌,我会接着唱。”他怔在原地良久,最终掏出钢笔,在便签本背面补上了那首童谣的第四段:

>“红裙走,过石桥,不见人,声未消。”

>“你说我不在,可我一直在。”

>“只要你记得,我就回来。”

>“这一次,换我说。”

>“你们??要听。”

>“若你不听,我便一遍遍说。”

>“说到你睁开眼,说到你不再怕。”

这七行字上传后,忆纸网络突然中断三秒。重启时,所有用户的主页背景变成了同一幅画面:寒冬中的棠树,花开如血,树下坐着一位穿蓝布裙的女子,正低头书写。她的侧脸与林知微年轻时惊人相似,但眼神更沉,像是看过太多不该看的事。

陈砚立即启动记忆共鸣模拟器,将这段新歌词输入分析模型。屏幕上,情感频率波形剧烈震荡,峰值远超历史记录。他调出数据对比图,发现这首歌的情绪能量分布与当年白露被捕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高度吻合??那种混合着悲悯、愤怒与决绝的震颤,几乎一模一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