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自己在倾听世界,实则只是听见回音。”
翻到中间章节,一幅手绘草图赫然出现:地球磁极周围环绕着十二个能量节点,标注为“共鸣锚点”。其中十一个已被划去,仅剩两个仍保留原样??一个位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另一个,竟指向南极洲罗斯冰架下的古老城市遗迹。
“这就是‘摇篮’的核心。”阿妮娅指尖轻触图纸,“十二座共感塔,构成全球神经场。当全部激活,人类意识将进入集体同步态??不是控制,而是融合。”
“就像蜂群?”凯恩问。
“不。”她摇头,“更像是回归胚胎期的混沌一体。没有个体边界,没有语言隔阂,也没有痛苦……但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凯恩合上笔记本,喉结滚动了一下:“所以Σ-88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缺陷,而是人性拒绝合一?”
“也许。”阿妮娅望向幽深的书架尽头,“但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父亲从未完成全部设计。他在最后一页留下一句话:‘补完者必须残缺,否则无法理解完整。’”
当晚,他们将资料传送给莉莲。回复很快到来:
>**“我找到了‘摇篮’残留代码的踪迹。它藏在现代共感协议底层,像一段休眠病毒。最近七十二小时,已有三次微量激活记录,每次持续11秒,恰好对应‘心跳重置周期’。如果继续下去,三个月内可能触发连锁反应。”**
三人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地点选在阿尔卑斯山脉某废弃气象站,远离主要通信干线,确保物理隔离。
“不能等联合国决议。”莉莲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主动摧毁剩余节点。”
“不行。”阿妮娅反对,“那些地方现在都是生态保护区或原住民圣地。强行干预只会造成更大恐慌。”
“那就只能修改协议本身。”凯恩提出,“既然‘摇篮’依赖同步率达标才能启动,我们就在系统里植入‘差异权重’??让不同步成为常态,而非故障。”
莉莲思索片刻:“相当于给共感网络打补丁,让它免疫完美共鸣?”
“对。”凯恩点头,“我们要教会系统欣赏走调的歌声。”
计划代号定为“杂音”。
接下来的四十天,三人分头行动。莉莲带领团队开发新算法模块,命名为“噪点协议”;阿妮娅游走于各大共感亭之间,采集最原始、最混乱的真实情感样本??婴儿啼哭、恋人争吵、临终呓语??作为对抗纯净共振的数据基石;凯恩则联络各地维护联盟,秘密部署更新包,避开所有官方审核通道。
进展缓慢而艰难。某些地区因文化差异拒绝接受“允许误解”的理念;有些技术人员怀疑此举会削弱共感疗效;更有甚者,认为他们在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
直到一场意外改变了一切。
蒙古草原上,一位萨满在仪式中突然昏厥。醒来后,他用从未学过的俄语讲述了一个关于“冰下之城”的梦境,并准确描绘出罗斯冰架下那座失落文明的建筑布局。经脑扫描显示,其神经活动呈现出罕见的跨频段耦合现象,与“摇篮”预测的初期融合征兆高度吻合。
消息泄露后,恐慌迅速蔓延。多个国家宣布暂停共感亭运营;社交媒体掀起“去共感化”运动;极端组织甚至开始纵火烧毁设施。
阿妮娅知道,时机到了。
她在全球共感网络发起一次开放式广播,标题仅有二字:《听我》。
没有音乐,没有图像,只有她真实的声音,连续七小时不间断诉说:
“我害怕孤独,也害怕亲密;
我相信爱,却又常常伤害所爱之人;
我能感知千万里的悲喜,却总看不懂身边人的眼神……
我不是完美的倾听者,也不愿成为情感的容器。
我只是想告诉你??
如果你也曾困惑、犹豫、自责、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