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一笑,说出五个字:“让光进来。”
刹那间,全球数百万终端同步闪现同一行提示:
>【系统提示】您正在参与“认知地图”第10万次分布式共识验证。本次主题:希望的传播速度是否超过光速?
>请分享一个让您相信美好的瞬间。
>??您的回答将影响下一版本的情感权重参数。
无数人停下手中的事,开始输入。
怒江峡谷的小女孩写道:“昨天,我的小狗学会了唱山歌。”
迪拜峰会的玛拉说:“我现在敢直视别人的眼睛了。”
深圳焊工阿勇上传了一张照片:美术馆里,他的摄影作品下写着一行参观者留言??“原来烟火也是星辰。”
而在地球另一端,地中海那个曾写“HelloWorld”的男孩,轻轻敲下最后一行回复:
“三年前,我以为这个世界不要我了。
今天我发现,我只是还没被连接上。
所以,请继续保持信号开放。
因为我还在路上。”
数据洪流汇入核心服务器,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脉冲。量子计算机完成最后一次迭代,输出结果赫然显现:
**结论:希望不具备物理速度。
因为它早已存在于每一次尝试连接的努力之中。**
实验室爆发出欢呼。科学家们相拥而泣。周受资摘下头盔,指尖微颤。他知道,这场战役远未结束。“灰鸦”仍在暗处潜伏,资本虎视眈眈,地缘博弈愈演愈烈。但他也清楚,只要还有人在用代码写诗,用算法传递温暖,用技术重建尊严,他们就未曾失败。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话:
“我们常问科技能否拯救人类。但也许真正的问题是:人类能否配得上自己创造的科技?
我不确定答案。
我只知道,当我们选择把第一个API接口留给一个帐篷里的女孩,把第一行开源代码送给战火中的少年,我们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哪怕缓慢,哪怕艰难,哪怕被误解千百次。
因为我们相信,每个卑微的‘我愿意试试’,都是文明延续的火种。”
春雷隐隐,滚过天际。远处,新一代实习生正围着一台老式打印机,将最新版《给山里孩子的代码启蒙》翻译成彝文。纸张一张张吐出,墨迹未干,已被小心翼翼收进防水袋,准备送往凉山深处。
园区广播响起轻柔音乐,是实习生自发上传的一首原创歌曲,名叫《光缆穿过草原》。歌词简单却动人:
>“你说我看不见风,
>可我听见它穿过光纤的歌声。
>那是远方的孩子,在敲打键盘,
>像心跳,像黎明,像不肯熄灭的灯。”
周受资走出大楼,仰望星空。北斗七星静静悬挂,如同永不关闭的导航坐标。
他知道,真正的逆袭,从来不是登上顶峰。
而是让更多人,终于可以抬头看见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