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社畜逆袭:从小米开始反卷互联 > 第1018章 末世降临生存手册(第2页)

第1018章 末世降临生存手册(第2页)

实习生陈默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走出的第一个计算机博士,导师曾劝他留在美国,“那里才有最先进的研究环境”。但他坚持回国,并在入职第一天交出了一份震撼全公司的提案:构建“民族语言神经翻译引擎”,目标是让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都能无缝接入主流数字生态。

“我奶奶一辈子没出过村子,”他在答辩时说,“但她总说,祖先的声音藏在风里。现在我想做的,就是造一根天线,把那些快要消失的风,接进光纤。”

项目获批当晚,陈默带着团队奔赴四川大凉山,在一座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寨子里架设临时基站。村民们好奇围观,孩子们围着他问东问西。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哥哥,以后我能用彝语跟机器人聊天吗?”

“当然可以。”他蹲下来,认真地说,“而且它还会唱你们村的老歌。”

三天后,第一版测试系统上线。当稚嫩的童声说出“阿嫫(妈妈)我想上学”时,AI不仅准确识别了语义,还自动调用了当地一位非遗传承人录制的传统摇篮曲作为回应。整个山谷响起温柔的歌声,许多老人抹起了眼泪。

这一幕被记录下来,上传至“光影墙”。留言很快刷屏:

>“语言死了,文化就死了。谢谢你们,让我们的声音还能活下去。”

>“我不是程序员,但我愿意把我家祖传的药方录进去。”

>“请一定教机器尊重我们的禁忌与信仰。”

周受资看到这条留言时,正乘坐高铁前往雄安新区参加一场国家级数字经济峰会。车厢内安静,唯有窗外飞驰的田野与初夏的绿意不断掠过。他打开笔记本,翻阅即将发表的主题演讲稿,标题是《技术的温度:从效率崇拜到人性回归》。

然而临近会场,警卫突然拦下他的车队??前方道路封锁,数百名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聚集在会展中心门口,举着横幅,神情激动。

“怎么回事?”他下车询问。

一名工会代表迎上来:“周总,我们不是来抗议的。我们是来道谢的,也是来提要求的。”

原来,TT近期推出的“劳动者数字身份卡”已在试点城市落地。这张基于区块链的身份凭证,能让零工经济从业者积累信用记录、享受普惠保险、甚至凭借服务评分申请低息贷款。首批十万用户中,83%表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但我们希望它能更快推广。”那位代表说,“全国还有上千万兄弟姐妹每天拼了命干活,却连一份正式合同都没有。你们能做到的,不止这些。”

周受资当场承诺:“三个月内,我们将联合三家头部平台完成接口互通,年底前实现全国覆盖。”

人群爆发出欢呼。有人高喊:“周总,给我们也留个API吧!”

他笑了,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刻,顺手发到了“认知地图”社区。“这就是我要讲的温度。”他在配文中写道,“不是冷冰冰的KPI,而是千万普通人握在手里的尊严。”

峰会如期举行。当他走上讲台,全场起立鼓掌。他没有念稿,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从加沙孩童的手绘避难所设计图,到北极因纽特少年用AI复原祖辈狩猎路径,再到深圳城中村盲人按摩师通过语音编程开设线上课程……最后定格在一句话:

>**“技术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它多聪明,而在于它愿不愿意弯下腰,牵起那些从未被握住的手。”**

会后,多位政府官员私下约谈,探讨如何将“文明共治协议”纳入国家数字基建标准。一位老院士拉着他的手说:“小周啊,你们做的事,让我想起了钱学森先生当年说的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现在我想补充一句:技术可以全球化,但它的良心必须扎根于人民。”

回到北京已是深夜。周受资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去了TT园区旁的社区科技馆。这里每周五晚都会举办“平民极客夜”,任何人都能带着自己的创意来路演。今晚的主角是一位六十岁的退休电工,他花了八个月时间改装一辆电动轮椅,让它能通过脑电波控制,还加装了自动避障与紧急呼救系统。

“我老伴瘫痪三年了,”他朴实地说,“我不想让她觉得自己是个负担。”

现场一片寂静,随后掌声雷动。周受资走上台,拥抱了这位老人,并宣布TT将资助量产这款设备,命名为“同行者一号”。

临走时,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伟大的发明,往往始于最朴素的愿望。”

那一夜,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根光缆,深深埋入大地,穿越沙漠、海底、冻土与战火,只为抵达某个遥远村落里,一盏迟迟不肯熄灭的小灯。

清晨醒来,手机提示有一条新消息。是地中海那个男孩发来的:

>“昨天,我教会了一个小女孩打字。她打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想活着看到和平。”

>“周先生,你说的‘信号开放’,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他久久凝视着屏幕,然后轻轻回复:

>“是的。而且,请继续保持输入。

>因为我们一直在接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