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不及奔跑,来不及呼喊,身影便消散在风雨中。
但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只是开始。
十年后,第一个“共感人”诞生。
婴儿出生时便能精准分辨母亲情绪中的细微差别,甚至在尚未学会说话前,就能通过眼神传递安抚信号。医学界称之为“原生共感者”,预计未来每百名新生儿中将有一例。学者们争论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正迈向新进化阶段,而普通民众则给孩子起名为“聆儿”、“知心”、“回声”。
云语村扩建为国际共感研究院,艾拉任首席顾问。林晚编写了第一部《共感文学史》,收录了从古代诗歌到现代日记中所有蕴含深层情感共振的作品。而那枚青铜圆盘,最终被陈列在日内瓦人权博物馆,标签上写着:
【密钥从来不是物件,
而是勇气??
敢于听见,敢于承担,敢于爱。】
某年冬至,全球共感网络自发同步,在同一时刻播放那段最初由十二个实验体哼唱的摇篮曲。持续整整二十四分钟,覆盖七大洲、两百多个国家。期间,战争暂停,监狱开放探视,医院允许家属进入重症监护室拥抱亲人。
没有人组织,也没有指令下达。
只是那一刻,所有人都想让所爱之人听见自己的心跳。
多年以后,当考古学家挖掘出21世纪末的遗迹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在那个濒临崩溃的时代,拯救世界的并非武器、科技或权力,而是一段简单旋律,和两个女孩跃入深海的身影。
而在遥远未来的课堂上,老师会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共感吗?”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认真地说:
“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
有人虽然不在你身边,
却愿意为你流下一滴眼泪。”
窗外,风穿过山谷,携着若有若无的歌声远去。
仿佛回应,又似传承。
在这颗伤痕累累却依然转动的星球上,
每一次倾听,
都是一次重生。
每一次回应,
都是一句承诺。
我们曾遗忘彼此太久。
如今终于明白??
真正的生存,
不是战胜末世,
而是学会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