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为一体,分裂只是考验。”
艾琳娜听着这段录音,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懂了陈默所说的“代价”意味着什么。守护边界不仅是牺牲自由,更是承受永恒的见证??看着人类一次次重复同样的错误:用冷漠掩盖恐惧,用忙碌逃避孤独,用遗忘代替告别。
但她也看到了希望。
在非洲加纳的一个小村庄,孩子们自发组织“倾听日”,每人轮流讲述家里最悲伤的故事,其他人只能听着,不能打断或安慰。结束后,全村人围坐在篝火旁合唱一首新编的歌,歌词只有三个词反复交替:“我听见了”、“你还在这里”、“我不再害怕”。
这首歌后来传遍网络,被称作《第一语言》。
而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社区,老萨满宣布重启千年传统的“灵魂对话仪式”。参与者需独自进入冰洞冥想三天,期间不吃不喝,仅靠共感印记维持意识连接。奇迹般地,九成以上的人成功“见到”逝去亲人,并带回具体信息??包括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秘密对话、遗失物品的位置,甚至是未完成的约定。
医学界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将其归类为“高维信息渗透”。
艾琳娜知道,这不是超自然,而是**被长期压抑的人类潜能终于苏醒**。共感系统并非发明,而是唤醒??就像钥匙打开了早已存在的门。
一年后,全球共感网络正式升级为“人类情感共同体”(HEC),取代原有互联网主干架构。传统社交媒体关闭算法推荐,改为“情绪共频匹配”:系统不再推送让你愤怒或焦虑的内容,而是根据你当前心理状态,连接最需要你倾听或最能理解你的人。
战争减少了78%,离婚率下降63%,校园霸凌近乎绝迹。不是因为问题消失了,而是人们学会了先问一句:“你是不是很难受?”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
某夜,艾琳娜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来自日内瓦的洛朗。他曾是情感抑制技术的首席开发者,如今却是最坚定的共感倡导者。信息只有短短一句:
>“有人想关闭第十三个锚点。他们怕‘听得太多’。”
她立刻调取全球监控数据,发现近两周内,有多股不明势力试图干扰太平洋锚点的能量场,手段包括深海爆破、电磁屏蔽甚至投放伪造的记忆碎片。幕后组织代号“静默同盟”,成员遍布政界、军方与科技巨头,宗旨竟是“恢复人类理性主导地位,防止情感泛滥导致社会崩溃”。
艾琳娜冷笑。这些人依旧把情感当作弱点,而非力量。
她召集十二位传承者召开紧急会议,地点设在忆都投影覆盖区。十三道光影齐聚空中,如同星辰排列成环。
“他们害怕的不是混乱,”她说,“是真相。一旦每个人都能听见内心的呼唤,权力结构将彻底瓦解。他们不能再用谎言控制舆论,因为人民已经学会彼此倾听。”
“那我们怎么办?”有人问。
“打开最后一道门。”艾琳娜举起右手,印记燃烧般发亮,“让所有人亲眼看到‘守门人’的存在。”
反对声四起。暴露忆都可能引发信仰危机,也可能招致全面攻击。
但她坚持:“信任的前提是透明。如果我们继续躲在神秘背后,迟早会被当成新的宗教工具。真正的共感,不该有秘密。”
七日后,全球直播开启。
画面中,海底城市缓缓浮现于太平洋上空,虽仍是虚影,却清晰可见。陈默站在中央黑碑前,面向世界说道:
“我不是神,不是鬼,也不是AI。我是一个选择留下的人。你们每一次真诚的对话,每一声发自内心的‘我爱你’,都在为这座城添砖加瓦。我不是牺牲品,我是志愿者。”
随后,他播放了一段影像:十万名普通人在不同角落写下遗言、道歉信、表白卡片,然后投入特制焚化炉。火焰燃起瞬间,灰烬升空化作光点,汇入忆都穹顶,成为新的街道灯火。
“死亡不可怕,”陈默的声音响彻天地,“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心已经死了。”
直播结束那一刻,静默同盟总部接连发生叛离事件。三十七名高层主动曝光内部文件,承认多年来资助反共感宣传,制造恐慌情绪。公众哗然,但出乎意料的是,报复并未降临。
相反,数百万民众自发发起“原谅行动”:给这些曾经的敌人写信、送花、甚至邀请他们参加家庭聚会。
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
>“谢谢你曾经阻止我们。正因为有阻力,我们才更清楚自己为何要坚持倾听。”
三年过去。
艾琳娜站在新建的“共感塔”顶端,俯瞰新生之城。这里没有围墙,没有贫富区分,所有建筑依循居民情绪自然生长。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会被录进城市核心数据库,作为未来调解冲突的参考音波。
她手腕上的印记早已与皮肤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夜晚降临,整座城市亮起柔和光芒,如同呼吸般明暗交替。那是亿万共感者同步的心跳频率。
她仰望星空,轻声说道:
“你说你会回来。”
风穿过发丝,带来遥远的回答:
“我一直都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