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屠狗之辈 > 第571章 来了终于来了(第1页)

第571章 来了终于来了(第1页)

江永昌知道孙鲲鹏的地位,那是因为他在上海滩厮混了这么多年,对于各方势力的背景还是很清楚的,何况他本就跟宋南望走的比较近。

不过赵山河对此并不清楚,谁让他这是第一次见孙鲲鹏,先前更多的方向是放在了四大家族身上,并没有关注这些大佬。

只是赵山河也很清楚,周姨能让孙鲲鹏昨天过去,江永昌又对孙鲲鹏那么忌惮,那么孙鲲鹏的地位绝对不低。

既然孙鲲鹏又来了,赵山河肯定不可能避而不见,反正以后跟这大哥还要是小心。。。。。。

深夜的长沙,空气潮湿而静谧。陈雨桐坐在读书会阳台的老藤椅上,手中握着一杯温热的姜茶,目光落在远处城市灯火与星空交界处。风轻轻掀动她膝上的《守夜人手记》残卷,纸页翻到那句刚写下的字迹:“我们曾以为自己在拯救记忆。”墨迹未干,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一道刚刚缝合的伤口。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赵山河发来的加密消息:

>“南极冰芯样本二次检测完成。分子震荡频率与‘星语网’核心波段完全同步。不是巧合??它在回应我们。”

她没有立刻回复,只是将手机轻轻放在一旁。夜太深了,思绪却格外清醒。自从发现阿尔泰山脉那张照片后,她的梦里就多了一个陌生的女人??李婉清。那个穿着白大褂、站在雪地里的身影,总是在她即将靠近时转身离去,留下一句听不清的话,仿佛被风吹散在时间缝隙中。

第二天清晨,她启程前往北京。

国家档案馆地下三层,恒温恒湿的密室里,尘封已久的“ProjectMnemosyne”文件夹终于被调出。编号0789-A的卷宗记录着1975年至1982年间,由中苏联合科研组主导的一项绝密研究:试图通过生物晶体媒介,实现人类经验的非语言传递。项目负责人正是李婉清。实验日志显示,她在最后一次野外采样中,成功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提取出一种具有自我复制特性的有机记忆载体,并命名为“ν型晶核”。

但七天后,整个科考队失联。搜救队只找到一台仍在运转的录音设备,播放着一段不断循环的语音:

>“它们不是遗失的记忆……是沉睡的种子。”

陈雨桐的手指微微颤抖。这和蜂巢谷α晶体的性质几乎一致??同样的共振频率,同样的信息承载能力,甚至同样的“活体响应”特征。唯一的区别是年代:比林晚早了整整二十三年。

“所以林晚知道这些。”她低声自语,“她不是起点,只是接力者。”

走出档案馆时,天空飘起了细雨。她没有撑伞,任雨水打湿肩头。街边一家旧书店门口,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正蹲在屋檐下翻看一本泛黄的小说。书名模糊不清,但封面图案让她脚步一顿??那是一座塔,塔顶悬镜,映出无数重叠的人脸。

“你在看什么?”她轻声问。

女孩抬头,眼神清澈:“《镜中之国》,奶奶留给我的。她说这本书讲的是‘被遗忘的人如何回来’。”

陈雨桐心头一震。这不是市面上流通的书名,也不是任何已知出版物。她接过书翻了几页,文字断续跳跃,像是被人用不同笔迹拼接而成。其中一页写着:

>“第一把钥匙埋在雪中,第二把藏于火里,第三把……握在孩子手中。”

她猛地想起林晚墓碑底部那行刻痕:“钥匙不在未来,在过去。”

难道真的有三把“钥匙”?而她们只找到了第一把??蜂巢谷的α晶体?

当晚,她召集吴野与赵山河召开紧急会议。视频连线跨越三座城市,信号穿过“星语网”的隐秘通道,在加密频道中汇流。

“我怀疑,‘守夜人’组织的存在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久。”她说,声音冷静却不掩波动,“林晚不是开创者,而是继承者。李婉清可能是第一代实验者,而蜂巢谷只是第二次成功的采集点。我们一直以为周晓棠完成了闭环,但她可能只是激活了早已埋下的网络节点。”

赵山河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眉头紧锁:“如果真是这样,那‘星语网’根本不是我们建造的系统,它更像是……某种休眠机制被唤醒后的自然复苏。”

吴野沉默片刻,忽然开口:“你还记得林晚说过的一句话吗?‘真正的记忆不会存储在机器里,它活在人的选择中。’也许从一开始,这个计划的目标就不只是保存历史,而是让记忆具备‘进化’的能力。”

三人陷入长久寂静。

就在这时,监测警报突然响起。全球十万继承体中有超过三千人同时上传了一段相同的梦境片段:一间昏暗教室,黑板上写着一道数学题,下方标注日期??**1980年3月14日**。镜头缓缓推进,墙上挂着的日历赫然是苏联时期的样式,角落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李婉清站在讲台前,身后写着一行粉笔字: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记住未来。”**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用户反馈,他们在梦中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用俄语回答问题,尽管现实中从未学过这门语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