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侥幸爬上明舰的倭寇武士,还未来得及挥舞倭刀,就被刺刀轻易地挑翻,捅穿,尸体被无情地?入大海。
这根本不是战斗,而是一场单方面的、高效的屠杀。
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
曾经帆樯如林的倭人水军,此刻已是一片狼藉。
海面上漂浮着无数燃烧的残骸、破碎的船板,倾覆的船体以及密密麻麻的尸体。
幸存的水兵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哀嚎,却被后续推进的明军小型炮艇无情射杀,以绝后患。
海水被染成了触目惊心的暗红色,浓烈的硝烟味和血腥味混合在一起,令人作呕。
萨摩藩大将岛津忠恒的座舰在开战不久就被“明远”号一发重炮击中弹药库,引发了殉爆,连同他本人和船上数百精锐一同沉入海底,尸骨无存。
残存的几十艘船彻底丧失了斗志,挂起白旗,或拼命向港湾内逃窜。
明军舰队并未追击,而是如同胜利的王者,在布满残骸的海域上巡弋。
蒸汽机的轰鸣声此刻显得如此威严,仿佛在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苏宁站在“启明”号的舰桥上,透过望远镜,冷静地俯瞰着这片被他亲手制造的修罗场。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胜利的狂喜,也无对杀戮的怜悯。
“传令,”他淡淡地说道,“清扫战场,降者不杀。舰队前出,炮击鹿儿岛港所有可见的船坞、仓库、防御工事。”
“轰隆隆??!”更加密集的炮火,如同天罚,再次降临九州海岸。
九州海战,以大明新式水军的绝对胜利告终。
倭国赖以维系海权、纵容寇掠的百年水军力量,在这一天,被彻底打断脊梁,葬送于钢铁与烈火之中。
东海的霸权,自此刻起,无可争议地易手!
大明海疆的毒瘤,将被连根剜除!
九州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大明远征军的钢铁洪流并未因海战的辉煌胜利而停歇。
鹿儿岛湾的炮声,成为了登陆作战的序曲。
在海军舰炮如同雷神之锤般持续不断地轰击海岸,将任何敢于露头的抵抗据点型为平地之后,搭载着精锐陆师和沉重装备的登陆艇,开始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上九州的滩头。
支撑这场跨海远征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强大而高效的补给线。
从浙江的宁波港、福建的泉州港,到应天的龙江港,无数悬挂着“明”字旗或“大明商会”旗号的运输船,满载着粮食、弹药、被服、药品以及替换的武器零件,如同永不枯竭的血管,将母体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征前线的
琉球基地,再由此分发至九州前线。
更令人惊叹的是,无论前线消耗多么巨大,大军似乎从未真正为物资发过愁。
在夜深人静时,苏宁会悄然开启他的工业空间,将里面早已储备好的标准化弹药箱、高能量口粮、急救包、甚至替换的枪管和火炮零件,神不知鬼不觉地补充到核心仓库之中。
这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支持,使得大明远征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达到了让这个时代任何对手都绝望的地步。
然而,登陆后的明军,并未急于冒进。
他们充分吸取了历史上蒙元远征作战的教训,采取了极其稳健的“堡垒推进”战术。
每攻占一处战略要地,无论是港口、城镇还是交通枢纽,随军的工兵部队便会立刻行动,在海军工师的指导下,利用预制构件和当地材料,迅速修建起坚固的棱堡式营寨。
这些营寨外围挖掘壕沟,设置铁丝网,内部架设火炮,形成可以独立防御并相互支援的支撑点。
大军以这些营寨为依托,如同巨蟒缠绕猎物,一步步收紧包围圈。
海军舰队则沿着海岸线平行推进,利用其强大的舰炮射程,为陆师的侧翼提供掩护,并随时准备对负隅顽抗的据点进行毁灭性的炮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