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南美洲雨林深处,一间简陋的木屋。屋前坐着一位百岁老人,耳朵几乎失聪,眼睛也快看不见了。
林晚坐在她身旁,握住她的手,一字一句地说:
>“苏砚老师,我是林晚。
>您的学生回来了。”
老人颤抖着睁开眼,嘴角缓缓扬起:“我就知道……你会回来听我说完最后一句话。”
林晚点头:“我一直都在听。”
老人闭上眼,轻声道:“谢谢你让我活着说出这些。”
说完,她安详离世。
林晚守在她身边七天七夜,没有流泪,只是不断重复讲述她们相识以来的点滴。第七天夜里,屋外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中屋后老树,树心裂开,露出一团晶莹如玉的木质核心。
林晚认得那是天然形成的“记忆琥珀”,传说只有在极致情感场域中才会生成。
她将它带回地球,植入共述网络中枢,作为新的情感基准源。
从此以后,每当系统需要判断一段情绪的真实性,便会调用这块琥珀的数据模型。
又过了二十年,人类终于实现了意识短时互联技术。
但与当初设想的不同,这项技术并未用于控制或监控,而是成为新一代静默亭的基础功能。使用者可自愿开放部分记忆片段,供他人体验三分钟。规则只有一条:**不得评论,只能感受**。
第一个上传记忆的人,是那位曾在火星讲述林晚故事的盲人少女。她分享的是自己第一次听见鸟鸣的瞬间??通过骨传导设备,她“听”到了春天。
全球有三百万人同步体验。
事后调查显示,其中百分之六十一的人在三分钟内流下眼泪,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想起了逝去的宠物,有人意识到自己已有多年未曾注意自然之声,还有人突然明白,“听见”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温柔。
林晚活到了很老很老。
她最后的日子是在一座海上浮岛度过的,四周环绕着十二棵回响树。每天清晨,她都会走到海边,对着大海说话。
说父亲被捕那天的雨,说高中打工时烫伤的手背,说第一次听见濒死之人倾诉时的恐惧与震撼。
她说给海听,也说给风听,说给那些再也无法回应的人听。
直到某一夜,极光再现。
不是投影,不是幻象,而是真实的光之河流贯天际,凝聚成一座横跨海洋的桥梁形状。桥上走来数十道身影??全是她一生中陪伴过的守忆者们。
老妇人依旧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织了一半的毛衣;
小男孩挥着手中的巧克力;
许光站在最后,微笑着对她张口,却没有发声。
林晚站起身,走向他们。
她没有回头,也没有告别。
因为她知道,倾听不会结束,只要还有一个声音愿意说出真相,就会有另一颗心准备听见。
海浪拍打着礁石,像永恒的掌声。
而在某个尚未命名的星球上,一颗蓝色的种子正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