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见识了苏玉娘的手段和担当,也更坚定了与苏家长期合作的决心。
跟着苏家,不仅能赚钱,还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依靠。
同时暗中嘱咐张二叔,要留意村里是否有其他陌生人出现,以及黄管事回去后的动静。
回程的路上,杨氏对苏玉娘千恩万谢。
苏玉娘只是让她放宽心,并嘱咐她以后要多和娘家沟通,提前发现问题,不能等事到临头了才着急。
等她们回到县城苏记铺子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让苏玉娘欣慰的是,她离开的这一天多,铺子在前院苏家平的打理下,竟然也井井有条。
虽然依旧忙碌,但苏家平明显比以前沉稳了许多。
他站在柜台后面,一边麻利地给客人打包肉夹馍,一边报价格,一遍还能添柴加汤,偶尔遇到挑剔的客人,也能不急不躁地笑着应对几句。
后厨那边,卤味和备料也准备得妥妥当当。
小豆子则在铺子内外穿梭,不仅送货,还时不时凑到苏家平耳边低语几句,像是在汇报着什么。
“小姑,三婶,你们回来啦!”苏家平看到她们,眼睛一亮,连忙迎上来,“家里都好着呢!今天生意也好,就是您让留意的‘翡翠丝’的量,下午申时就卖完了,好几个人没买着呢。”
苏记的生意红火得让人眼热。
而另一头袁宅里的气氛却不那么轻松。
袁川自打那日远远看到苏玉娘在铺子里忙碌的身影后,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怎么也安生不下来。
李婉和的话语犹在耳边——“她一个妇道人家,背后定是有人撑腰”、“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潮水来了谁都能飘一会儿”。
这些话像是一剂定心丸,暂时压下了他心头的震惊和那股子莫名的不舒服。
可不知怎的,那个在烟火气中忙碌、眼神明亮、腰杆挺直的苏玉娘的影子,总是与记忆中那个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的形象重叠,让他心烦意乱。
他烦躁地将书卷一丢,踱步到窗前。
“真是怪了……难道真是我看错了?”
他低声自语。
“不可能!她就是个村妇!定是……定是那铺子看着热闹,内里不定有多少门道是旁人替她打点的!”
他越想越觉得李婉和说得有理。
苏玉娘一个粗陋的村妇,怎么可能懂得经营算计?
定是背后有人!
这个念头一起,他便有些坐不住了。
他随意找了个“出门散心,寻访旧友”的由头,换了身半旧的青色长衫,尽量不引人注意地往明德巷的方向踱去。
他没有直接去苏记门口,而是绕到了街对面一个卖杂货的小摊旁,装作挑选东西,眼角的余光却一直瞟着苏记的动静。
铺子生意果然好得出奇。
门口排着队,大多是寻常百姓,也有穿着体面的下人提着食盒来取货。
苏玉娘确实在铺子里,但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只是站在那里当个门面。
他看到她正跟一个供货商模样的汉子在柜台边说话,手里拿着个小巧的算盘,指尖拨动得飞快。
嘴里说着什么“……这批猪头肉成色不错,只是价钱比上回高了一文,王大哥,咱们老交情了,你看能不能……”那语气,既不失客气,又带着几分商人的精明和坚持。
那汉子被她说得无奈一笑,最后点了点头,两人达成了协议。
他又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来买卤味,孩子哭闹不止,苏玉娘停下手里的活计,俯身温言哄了那孩子几句。
还随手从旁边糖罐里捏了块麦芽糖递过去,那孩子立刻就不哭了。
妇人感激地连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