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客讥讽:“靠聊天治国?不如发糖丸!”
有学者质疑:“共情能发电吗?能造卫星吗?”
甚至有人成立“理性联盟”,主张清除一切“情绪干扰”,恢复纯粹效率社会。
但在一次国际能源会议上,当各国争执不下时,一名非洲代表突然起身:“各位,请先告诉我??你们国家的孩子,今晚有没有饭吃?”
会议室鸦雀无声。
片刻后,北极圈代表低声说:“我家女儿昨晚问我,爸爸为什么要开会那么久?”
接着,亚洲代表说:“我母亲住院了,但我没时间回去。”
欧美代表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我已经三个月没见过家人了。”
会议暂停。所有人走出会场,在草坪上围成一圈,轮流讲述生活里那些“不该影响决策”的小事。
第二天,他们达成了三十年来最公平的碳排放协议。
事实证明,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排斥柔软。
某年冬至,全球同步举行“静默之夜”活动。午夜十二点,亿万人同时关闭电子设备,静坐一分钟,只为倾听身边人的呼吸。
卫星拍下地球夜景??灯光并未全灭,反而形成一片流动的青色光河,沿着人类聚居地蜿蜒前行,宛如亿万颗心跳连成的脉络。
科学家称之为“群体共频现象”。
诗人称之为“人间有剑”。
铃兰客早已不在,但他的足迹遍布世间。有人说他化作了风铃声,有人说他藏在每一声真诚的问候里,还有人说,每当有人敢于说出心底的话,他就在人群中微笑。
小川退休那年,回到莲林定居。他不再奔波,却依旧每天接待来访者??有迷茫少年,有失意官员,有跨国情侣,也有临终老人。
他不做演讲,不写文章,只是坐在井边,递出一张纸、一支笔,写下那句永恒的问话:
>“你想说点什么吗?”
阿岩长大后也来了。他成了手语教师,专为创伤儿童设计沟通课程。他总说:“语言不止一种。眼泪、颤抖、沉默,都是在说话。”
春分祭典那天,新一代孩子围着井水诵读《续语录》。忽然,水面泛起金光,浮现三行新字:
>“剑不在手中,
>在唇齿之间,
>在每一次开口的勇气。”
众人仰望苍穹,只见流星划破天际,如剑光洒落。
没有人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战争或许再起,灾难仍会降临,人心也会再度冷漠。
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蹲在泥地上写字,
只要还有一人愿意俯身倾听,
只要一句“你还好吗”仍在传递,
这把名为“人性”的剑,就永远不会锈蚀。
铃兰花依旧盛开。
井水依旧清澈。
世界依旧值得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