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厨在年代文里当保姆 > 212一缸预制菜(第2页)

212一缸预制菜(第2页)

打开那一刻,眼泪直接掉进罐子里。

工友问我怎么了,我说这是我老家的春天。

我已经辞职了。

下个月回家。

别再给那棵树浇水了??它今年会开花的。

儿子李强】

静默了几秒,李秀兰突然站起来,跌跌撞撞往外跑。众人追出去,只见她跪在那棵枯树下,双手疯狂刨着泥土,嘴里喃喃:“我埋了颗桃核……十年前就想让它开花……可我一直不敢挖出来看死了没有……现在我要看看!我要看看它还在不在!”

泥土翻开,所有人屏住呼吸。

一颗小小的桃苗,竟真的蜷缩在土中,根须缠绕着一块碎瓷片??那是她早年摔碎的饭碗。

“它活着……”她嚎啕大哭,“它一直活着啊!”

在来来蹲下身,轻轻覆上泥土,又从包里取出一颗种子,放进坑里。“这次我们一起种。”她说,“等花开时,不止是你儿子回来,还会有人跟着香味找回家。”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联系学校。有人送来祖传的酱缸,有人寄来母亲临终前缝制的围裙,还有一个退伍老兵,背着一口生锈的行军锅走了六十里山路。

“我在边境站岗三十年。”他嗓音低沉,“老婆走了,孩子远在国外。但我还记得她做的鸡蛋面??汤要清,蛋要溏心,撒一把青蒜末。我想……再煮一次给她烧的那碗面。”

在来来安排他在厨房车学习。第一天,他手抖得连火都点不着。第二天,面条煮成了糊。第三天夜里,整个宿舍的人都被一阵奇异的香气惊醒。

他们跑出去,看见老人独自坐在灶前,面前一碗面静静冒着热气。他的手终于稳了,眼角却全是泪。

“她说过,”他哽咽着,“只要我还肯为自己以外的人煮面,她就没真正离开。”

袁长风通过直播看到这一幕,立刻调取后台数据。短短一个月,“补光计划”已触发两千三百余次亲子通话,一百七十六个离异家庭重启联络,九名服刑人员写下忏悔书请求家人探视。

“我们正在改变的不只是吃饭方式。”他在会议记录里写道,“是在重建一种叫‘归属感’的东西。”

而在西北戈壁滩的牧区教学点,林晓阳终于踏上了旅程。

火车换汽车,汽车换马车,最后步行十里沙路。当他背着母亲的菜谱抵达时,十几个放羊的孩子正围着一堆篝火跳舞。他们穿着破旧棉袄,脸冻得通红,可笑声穿透荒原。

接待他的是一位七十岁的老牧民,汉语说得磕绊:“孩子们……三年没见过妈妈做饭。”

林晓阳点点头,放下行李,掀开锅盖。他带来的是一口铸铁砂锅,是他母亲当年熬药用的。

第一顿饭,他做的是白菜炖豆腐。没有调料,只有盐和一点点猪油渣。孩子们吃得极慢,仿佛每一口都在咀嚼回忆。

有个小女孩吃完后忽然问:“叔叔,这味道……为什么让我想起阿妈梳头的样子?”

林晓阳怔住。

那一刻他才明白,母亲的菜谱之所以能流传,不是因为技法多高明,而是因为她总在做饭时哼同一首老歌,总在盛汤前吹三口气,总会把最好吃的那块肉悄悄埋进他碗底。

这些动作,才是真正的“配方”。

他翻开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味道是行为的记忆。”

接下来的日子,他教会孩子们用羊奶做乳酪饼,用风干羊肉炖萝卜汤。他还设计了一套“思念计量法”??比如,想妈妈十分钟,就多搅三圈锅铲;梦见爸爸一次,就在菜里加一片姜。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个从不说话的自闭男孩。连续七天,他只是蹲在灶台边看别人做饭。第八天清晨,大家发现灶上放着一碗清水煮蛋。

蛋壳剥得干干净净,蛋白切成整齐的小块,蛋黄压碎拌了一点点盐。旁边留了张纸条,歪歪扭扭写着:“给弟弟。他说饿。”

林晓阳红着眼眶找到老牧民:“这孩子……以前做过饭吗?”

老人摇头:“他爸妈车祸走后,他就再没碰过锅。”

“可他知道怎么照顾人。”林晓阳喃喃,“也许有些爱,根本不需要语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