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7我的年代 > 第703章心型耳钉(第1页)

第703章心型耳钉(第1页)

回到床上,李恒第一时间就伸手把麦穗抱在怀里,鼻尖嗅嗅她秀发说:“能光明正大拥有你,真好。”

这是朴素的语言。

却是麦穗听过最动人的情话,她柔媚笑笑,把身子缩在他怀里,慢慢进入了梦乡。

。。。

南岭的雨,来得比传说中更急。林小满站在瑶寨村口的老榕树下,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成串滑落,打湿了她的肩头。泥泞的小路蜿蜒进山雾深处,远处几栋吊脚楼半悬在陡坡上,像被风推着随时会滑入溪谷。她刚从藏北归来不到十天,高原反应尚未完全褪去,又一头扎进了这湿热如蒸笼的南方雨季。

背包里的卫星电话震动了一下,是小周发来的消息:“南岭项目审批已通过,资金三日内到账。但气象局预警,未来七十二小时有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

她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把电话塞回防水袋,抬头望向那所贴在山坡上的小学??屋顶塌了一角,教室用塑料布遮雨,孩子们光着脚踩在积水里上课。一名女教师正蹲在门口舀水,动作机械而疲惫。

“林老师!”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转头看见阿迪力撑着一把破伞跑来,裤腿卷到膝盖,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我们的人昨晚就到了!材料暂时堆在祠堂,怕淋雨。”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古丽非要留下照看设备,说她不信这些木头房子能扛住台风。”

林小满点点头,脚步没停。她知道时间不多。这里的地形太特殊,智慧屋必须建在高处,可运输车根本上不了山。唯一的办法是靠人背马驮,把建材一袋袋运上去。她已经在脑中画好了草图:采用轻型装配式结构,外墙做防潮处理,地基加装减震桩,屋顶设计成倾斜角度利于排水,再配一套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和太阳能微电网。

“这次不能叫‘萤火站’了。”她在心里默念,“得叫‘渡舟屋’??要像船一样,托起他们在风雨中的读书梦。”

当晚,暴雨倾盆而下。祠堂漏雨严重,众人只好挤在神龛前开会。烛光摇曳,映着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脸。艾力带来了凉山施工队的骨干,老陈负责水电改造,吉克也专程赶来协助协调民族事务。最让林小满意外的是,卓玛竟然跟着来了??原来小姑娘听说她要去新地方建学校,硬是求奶奶让她当“小志愿者”,背着糌粑和酥油茶追到了成都机场。

“林老师,你说过知识是光。”卓玛仰着脸,眼神亮得惊人,“我现在想学怎么把光照到更多地方。”

林小满鼻子一酸,轻轻抱住她。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自己早已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那些曾被她点亮的孩子,如今正反过来照亮她的方向。

第二天清晨,运输开始。二十多名村民自愿组成搬运队,每人扛着几十公斤的建材,在泥路上攀爬。山路陡峭湿滑,有人摔了一跤,立刻被旁边人拉起继续前行。林小满本想坚持亲自上阵,却被艾力强行按在临时帐篷里休息。

“你忘了医生怎么说的?高原损伤还没恢复,再淋雨会肺水肿!”他板着脸,“我们不是来看你拼命的,是要跟你一起把事做成。”

她只能作罢,转而在帐篷里架起平板电脑,远程对接成都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由于山区信号极不稳定,她不得不启用备用方案??将课程资源预载入本地服务器,并设置离线互动模块。同时联系李教授,请他帮忙协调华南师范大学派出支教团队,为“渡舟屋”首期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天午后,奇迹般地放晴了一个小时。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溪水上泛起点点金光。趁着这个窗口期,施工队争分夺秒完成钢架组装。林小满亲自爬上半成品结构检查连接点,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喧哗声。扭头一看,十几个孩子正排成长龙,用塑料桶接力传递沙石,嘴里还喊着自编的劳动号子:“一二三,知识翻大山!一二三,书包变翅膀!”

她怔住了。那一瞬间,仿佛看见十年前的自己,也在某个漏雨的教室里,用冻僵的手抄写课文,心里默念:总有一天,我要走出去,再回来。

傍晚时分,乌云再度压境。雷声滚滚而来,像是天地间的鼓点,催促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就在最后一根横梁固定完毕的刹那,暴雨再次倾泻而下。所有人冲进未完工的主体建筑避雨,彼此靠着取暖。屋顶还在铺设防水层,冷风夹着雨丝灌进来,但他们没人抱怨。

林小满打开保温杯喝了口姜汤,低声问:“大家后悔吗?”

沉默片刻,古丽笑了:“你说过,萤火虫不怕黑夜,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光。”

阿迪力接道:“而且,我们现在不只是萤火虫,是整片星空。”

艾力拍拍膝盖站起来:“明天就能通电,我敢打赌,第一节课一定会有孩子学会唱《我和我的祖国》。”

她望着他们,眼眶发热。这些人,有的来自戈壁,有的来自草原,有的来自深谷,却因同一个信念聚在一起。他们不是追随者,而是同行者,是薪火相传的执灯人。

第四天,电力系统调试成功。当第一缕灯光亮起时,整个瑶寨都沸腾了。孩子们围在门口不敢靠近,直到林小满牵着最小的那个女孩走进去,指着墙上的电子黑板说:“这是你们的新教室。”

小女孩伸出小手摸了摸屏幕,忽然转身扑进妈妈怀里哭了起来。那位母亲红着眼眶,用瑶语不停地说谢谢,最后竟跪下来磕了个头。

林小满慌忙扶起她。女人摇摇头,指着女儿说:“她爸走的时候说过,要是娃能读上书,咱家坟头都能开出花。”

那一晚,村里办了简单的庆贺宴。土灶上炖着腊肉,竹筒酒一圈圈传着喝。长老们坐在上席,郑重承诺每年拨出两亩田作为“助学田”,收成全部用于支持贫困学生。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拉着林小满的手说:“多少年了,我们等的就是这一天。不是为了楼房多漂亮,是为了娃娃们抬起头走路。”

回到临时住所,她翻开日记本写道:

>今天我才真正懂了“教育公平”四个字的重量。它不在文件里,不在口号中,而在一个母亲含泪的眼神里,在一条泥路上接力的塑料桶之间,在一栋会漏水的教室变成灯火通明的“渡舟屋”的过程里。

>

>卓玛今天学会了使用投影仪,还主动教其他孩子操作。她说:“我要成为会发光的老师。”

>

>我告诉她,你早就是了。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