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娘子,别这样! > 第584章 洛玉衡快要生了洛天衣要圆房六千(第2页)

第584章 洛玉衡快要生了洛天衣要圆房六千(第2页)

苏婉儿浑身一震。

《宁平辞》??那是宁平被押赴刑场前夜,在狱中写下的最后一文,全文三千余字,字字泣血,句句剖心。曾有忆官冒险抄录,流传民间,却被列为禁文,凡持有者斩首。如今,完整版本早已失传,只剩零星段落散见各处。

“七日……”她喃喃,“上哪儿找完整版?又上哪儿找万人同诵?”

她转身进屋,翻箱倒柜,取出一本破旧笔记??林素娘逃亡前留下的《拾遗补录》。一页页翻过,指尖忽然停住。

那是一段潦草记录:

>“永昌九年腊月初七,杭州女史沈玉娘冒死入狱探望先生。先生口述《宁平辞》全文,由其默记而出。次日玉娘被捕,受刑三日不死,临刑前咬破手指,在牢墙写下首段,后为狱卒刮去。然其妹沈兰心曾听她背诵,后隐居太湖孤岛,终身未嫁。”

希望如星火乍现。

苏婉儿立刻召集弟子:“备船,去太湖!”

三日后,烟波浩渺的湖心岛上,她们找到了沈兰心。老人已九旬高龄,白发如雪,蜷坐茅屋之中,手中摩挲着一块刻有“宁”字的残砚。

听明来意,她久久不语,лишь??????。终于开口,声音枯涩却清晰:

“我记得。每一个字,我都记得。因为我每天都在心里念一遍,整整六十二年。”

当夜,月照寒江。苏婉儿录下全文,一字未差。三千三百二十七字,无一句虚饰,无一处避讳。文中不仅痛陈朝廷苛政,更呼唤百姓勿忘彼此之善,坚信“纵使黑暗吞没千万次黎明,只要有人愿意点亮一盏灯,春天就不会真正死去”。

她含泪读完,跪地叩首:“您姐姐的名字,我会刻进《忆莲记》补篇。”

老人摇头:“不必。我们姐妹的名字,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话能传下去。”

返程途中,苏婉儿令所有弟子分路疾行,携文稿奔赴四方。她亲自修书十封,寄予各地忆春会领袖、书院山长、甚至宫中那位曾传递残稿的小太监。

信中只有一句话:

>“七日后,子时,共诵《宁平辞》。若断碑碎,宁平将永寂。若万人声起,则春雷必动。”

消息如野火燎原。

第七日黄昏,天下异动。

江南,苏婉儿率百名学子立于梅树下,手持蜡烛,静候子时。

长安,一群书生闯入废弃的国子监,在孔子像前齐声朗读。

岭南,村落祠堂点燃百灯,老幼围坐,逐句跟诵。

敦煌,第七窟前,盲童带领数十孩童,以手抚碑,口诵不息。

京城,大牢之中,十名被囚忆官闻讯,盘膝而坐,高声合诵。守卫欲堵其口,却发现整座监狱的墙壁竟浮现出文字??正是《宁平辞》全文,如血渗出石缝。

最令人震惊的是,皇宫之内,新帝夜不能寐,忽闻宫墙外传来万民低语,细听竟是《宁平辞》首段。他怒极欲下令镇压,却见寝殿梁柱之上,竟凭空浮现墨迹,一笔一划,自行书写:

>“吾非求生,但求真耳。

>吾非逆臣,乃忠于天下苍生者也。

>若以缄口为忠,以顺从为孝,

>则此国虽大,不过一座活墓。”

笔迹刚劲,正是宁平手书。

皇帝瘫坐龙椅,冷汗淋漓。他猛然想起先帝遗言,想起那些夜晚城墙裂缝中涌出的记忆洪流,想起百姓口中永不熄灭的讲述。

他颤抖着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开放宫史库七日,允许忆官入内抄录禁卷。

子时将至。

终南山断碑谷,风雪再起。陈知远带着最后一批幸存忆官抵达,人人手持写有《宁平辞》的布幡,围碑而立。

天空无星,唯有一片沉黑。

子时一刻,第一声诵读响起??来自江南小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