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娘子,别这样! > 第597章 和玉霜同房六千五(第3页)

第597章 和玉霜同房六千五(第3页)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第六条:

**凡列入《百姓春秋》记载的重大冤案,受害者家属可申请“名誉归还仪式”,由现任官员或皇室成员亲自登门致歉,并在原址立碑铭文。**

第一场仪式,便在京郊荒野举行。一座无名荒冢前,当朝宰相跪地焚香,对着一块新碑朗读判决文书:“景和十二年,江南堤坝崩塌,致两万百姓溺亡。时任巡抚谎报天灾,实则贪污修款。今查明,主犯虽已亡故,然其罪不可赦。特此公告天下,并向所有遇难者致以迟来之歉意。”

风起云涌,碑前心灯齐燃。

林素衣站在远处,看着火焰映照人们的脸庞。她忽然想起周砚秋临终刻字的画面,想起宁霜在火海中的微笑,想起南诏老僧说“我一直不信人间还有光”。

现在,她终于可以回答:**光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无数人一起点燃。**

半年后,她重返敦煌,却发现醒园已焕然一新。一座全新的共忆堂拔地而起,飞檐斗拱间悬挂九百盏心灯,夜夜不熄。堂内设“众声厅”,墙上镶嵌一万块小型忆莲碑,每块刻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与一句话语。

她在厅中央伫立良久,忽见一名少年趋前,双手奉上一本泛黄的手抄本。

“这是我爷爷写的。”少年说,“他是个小吏,一辈子没升过官。但他偷偷记下了三十年间的冤案,藏在房梁上。临死前交给我说:‘等一个敢出版的人出现。’”

林素衣翻开首页,只见第一行写着:

>“我知道我说了会死,但我不想让下一代活得像影子。”

她合上书,轻抚少年头顶:“你爷爷是个英雄。”

少年摇头:“他总说自己胆小。可他说,只要有人肯听,他就愿意说。”

那一刻,林素衣明白了自己余生的使命??不是终结历史,而是守护那个“愿意说”的勇气。

于是,她在昭明馆设立“薪火计划”,专门资助各地年轻人搜集口述史,鼓励他们创办地方赎忆亭、举办补名祭、编写社区记忆志。她常说:“不要等国家来做,你们自己就能点亮一盏灯。”

又五年,天下风气大变。官员上任前须参观“记忆长廊”,学生毕业必读《忏悔录选编》,甚至连戏曲舞台上也开始上演真实冤案改编的剧目。一部名为《她说》的话本广为流传,讲述一位女子如何从沉默走向发声,结尾写道:

>“她不怕了吗?

>怕。

>可她知道,若她不说,就永远没人知道。”

某年秋夜,林素衣独坐莲池畔,翻阅一封远方来信。是一位蒙古族少女所写,她说自己祖父的名字终于被归还,墓碑重立,家族得以重修族谱。“我现在敢在学校讲我们的故事了,老师还让我当‘记忆课代表’。”

信末附了一句稚嫩却坚定的话:

>“阿姨,你说得对,每个人都有权利被记得。

>所以,我也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林素衣读罢,久久无言。她抬头望天,星河璀璨,宛如无数心灯悬于苍穹。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空白竹简,提笔写下一行新训:

>**“记住别人的名字,是最温柔的反抗。”**

次日清晨,她召集众弟子于昭明馆前,将手中权杖交予最年轻的一位女孩??正是当年哑女徒弟收养的孤儿。女孩不会说话,却用炭笔在纸上写道:

>“我会继续走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能开口。”

林素衣微笑点头,转身步入莲林深处。阳光穿过叶隙,洒在她银白的发丝上,如同加冕。

风再次吹起,带着忆莲花瓣飞向远方,飞过山川,飞过城镇,飞进千家万户的窗棂。

而在某间小小的赎忆亭里,一个孩子正歪着头写字:

>“妈妈说,外婆死的时候没人哭,因为大家都害怕。

>但现在,我想让她知道,有人记得她。

>她的名字是:苏婉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