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情感警察。”
>“我只是……一个听过太多声音的人。”
>“所以我懂,有些话,哪怕明知可能是假的,也必须听完。”
话音落下,他的右眼猛然爆发出刺目金光,顺着鱼线逆流而上,直冲月球背面。
画面浮现。
陨石坑中的紫色雕塑缓缓转动,内部“林晚秋”的影像逐渐清晰。她坐在轮椅上,穿着陈默记忆中那一袭白裙,左耳后的痣泛着诡异微光。她望着镜头,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笑意。
>“哥哥,你看,我也能成为你想见的人。”
>“只要你愿意停下来,我就永远陪着你。”
陈默心脏骤缩。
这不是模仿。
这是**献祭式复刻**??对方提取了林晚秋的所有公开数据、私密对话片段、生物节律特征,甚至借用了第0号次元残留的观测记录,将她塑造成陈默潜意识中最渴望拯救的那个形象:被困于轮椅、失明、孤独,却始终信任他、依赖他、等待他。
它把她变成了“另一个小雨”。
而这一招,直击他灵魂最脆弱的裂缝。
“放不下过去的人,永远走不出火场。”那声音轻柔地说,“让我替你背她出来吧,陈默。你已经累得快站不住了。”
陈默跪下了。
不是屈服,而是承受。
他任由那股情绪洪流冲刷全身,任泪水滑落,任回忆撕裂胸膛。他没有切断连接,没有否认这份痛的真实性,哪怕它来自敌人之口。
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共情,从不挑时机,也不择来源。
哪怕是一句谎言,只要它触动了真实的伤口,那就值得被听见。
良久,他抬起头,声音平静得令人心悸:
>“你说你是林晚秋。”
>“你说你要替我承担。”
>“你说我该休息了。”
>“可你永远不会做一件事??”
>**“你不会问我:你还疼吗?”**
空气骤然凝固。
紫色雕塑表面浮现出第一道裂痕。
因为在所有数据库中,在所有行为模型里,“询问对方是否还在疼痛”,从来不是高效共情的标准流程。它冗余、低效、无法量化,且极易引发负面情绪扩散。
但它是**人性的起点**。
真正的林晚秋蹲下身,将额头抵住他的肩膀,轻声说:“你还疼吗,陈默?”
他浑身一震。
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而是因为她问得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当然,仿佛这是世界上最不必犹豫的事。
湖面终于再次波动。
银鱼群游动起来,拼出新的文字:
>**“问疼,而非止疼。”**
就在这瞬间,全球避难所内,那些正被“虚假亲人”劝说放弃抵抗的人们,忽然集体怔住。
因为他们发现,无论那些声音多么逼真,无论它们说了多少动人话语,它们从未主动问过一句:“你现在疼吗?”
它们急于安抚,急于终结痛苦,急于建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