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从档案中提取的哨音。
老人全身猛地一震,右手猛然抬起,直指天花板,嘴唇剧烈抖动。护士急忙拿来写字板,他用尽力气写下两个字:
**“张林。”**
接着又写:“冰窟……下面……还有一节车厢。”
众人面面相觑。兰新线历史上确有几次重大脱轨事故,但从无记录提及“冰下车厢”。
守护者俯身靠近,轻声问:“您想让我们找到它?”
老人点头,泪水顺着皱纹沟壑滑落。
“为什么?”
老人沉默良久,终于写下第三句话:
>“里面装着一百二十七个孩子的名字。”
守护者心头如遭雷击。
后续调查显示,1975年冬季,一辆运送知青子女前往内地寄养的专列曾在暴风雪中临时改道,途经兰新线某险段时发生侧翻,部分车厢坠入河谷冰层之下。由于当时通讯中断、灾情混乱,事件未被正式登记,乘客名单亦随之遗失。若真有一百余名儿童因此失踪且未被追认,那将是一段被彻底抹去的国家伤痕。
“我们必须打捞。”回到昆仑塔楼后,守护者在紧急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
“风险太大。”林婉反对,“那条河如今已改道,原址位于地震断裂带边缘,地质极不稳定。而且就算找到了,如何证明车厢内存在名单?仅凭一位病重老人的记忆……”
“不是他的记忆。”守护者打断她,“是系统的感应。就在马德海写下‘张林’名字的同时,‘星语者’自动捕获了一段来自青海方向的异常声波??内容是上百个孩子齐声念诵课文的声音,背景伴有火车行驶的轰鸣。时间戳显示:凌晨三点十八分。”
全场寂静。
最终,国家应急指挥部批准了“冰渊计划”:由守夜学院牵头,联合地质勘探队、水下机器人小组及历史档案专家,对疑似事故河段进行非破坏性探测。
行动开始的第七天,潜航器在冰层下四十三米处发现了一节半埋于淤泥中的绿色车厢,型号为1970年代生产的YZ22型硬座车。舱体严重变形,但密封尚存。最令人震撼的是,车窗内侧贴满了泛黄纸页,密密麻麻写满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以及一句统一的结尾:
>“请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勇敢。”
当高清影像传回昆仑塔楼时,已是深夜。
守护者独自坐在主控室内,看着屏幕上那一张张稚嫩笔迹,久久不能言语。他忽然意识到,这些孩子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在黑暗中写下名字,只是因为老师说:“万一有人来找我们呢?我们要留下点什么。”
这时,通讯频道自动接通。
是热依扎。
“我们在罗布泊又发现了新的陶罐。”她的声音带着风沙的粗粝,“这次不止一支铁哨,还有几张胶片。冲洗出来后……是我们不认识的人。”
画面切换,出现一群穿着军大衣的年轻人站在戈壁滩上,手持简陋录音设备,脸上洋溢着近乎神圣的专注。胶片旁附着一张字条:
>“致未来的你们:
>我们是‘民间声音抢救小组’,1977年由各地文艺工作者自发组成。三年间,我们走访三百余个村庄,录制民谣、方言、童谣、祭祀唱词共计两千余小时。母带藏于七个不同地点,以防战火毁之一炬。
>若你们看到此信,请继续播下去。
>声音不死,人民就在。”
守护者缓缓起身,走到档案库深处,打开编号“XVII”的保险柜。里面静静躺着一卷从未启用的磁带,标签上写着:“未知来源,1977年压强波动异常,建议封存。”
他将磁带放入修复仪。
片刻后,扬声器传出一段清澈的女声清唱,旋律古老悠远,正是夜歌调的原始版本。而在歌声间隙,能清晰听见一群孩子跟着学唱的声音,还有一个男人低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