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微微晃动,仿佛受到某种外力干扰。
>“但门开了,不代表路就平坦了。旧世界的惯性仍在挣扎。他们会恐惧,会否认,会试图重建高墙。你要小心‘沉默之墙’的反扑。”
“沉默之墙?”
>“那些拒绝聆听的人。他们不会公开反对,也不会暴力镇压。他们会用冷漠、怀疑、制度惰性一点点侵蚀共感场。他们会说这一切只是集体幻觉,是神经科学的副作用,是情绪操控的骗局。他们会培养新一代的孩子,教他们压抑感受,切断连接。”
卡洛斯心头一沉。他知道她说的是真的。人性从来不是单向进化的,光明升起时,阴影也会随之变形,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顽固。
“我能做什么?”
>“继续说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听。继续哭泣。哪怕别人笑你软弱。继续相信。哪怕全世界都说你疯了。只要还有一个心灵愿意打开,回声就不会断绝。”
光影开始淡去。
>“我要走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但我会一直在频率里,只要你呼唤。”
“等等!”卡洛斯伸出手,却只抓到一片虚无。
最后一句话轻轻落下:
>“替我看看春天。”
光消失了。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窗外,晨光已完全驱散夜色,城市沐浴在一种奇异的宁静中。街道上没有汽车鸣笛,没有争吵叫骂,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低声交谈、相视微笑的画面。一名流浪汉坐在公园长椅上,怀里抱着一只瘦弱的流浪猫,两人额头相抵,静静闭目。十分钟后,那只猫睁开眼,瞳孔中闪过一抹淡蓝光辉,然后轻轻舔了舔男人的手指。
莉娜走到卡洛斯身边,轻轻靠在他肩上。“她走了,但她说的话还在。”
“是啊。”他低声说,“而且我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三天后,洛杉矶教育局宣布成立全球首个“内在成长学校”。课程不设考试,不排名次,唯一的要求是每日进行三十分钟的“自我对话练习”。教材第一课只有两句话:
>你不必成为更好的人。
>你只需要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与此同时,联合国正式承认“共感权”为基本人权之一,将其写入《全球文明转型宣言》。决议通过当天,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外的草坪上,自发聚集了数万名民众。他们手拉着手,闭目静立。午夜钟声敲响时,整片人群头顶浮现出交织的光丝,形成一张覆盖整个曼哈顿的巨型能量网,持续整整七分钟。
然而,正如林恩所预警的,抵抗并未消失,只是换了形式。
一家名为“理性边界”的智库发布报告,声称“情感共振运动”可能导致“群体性认知失调”,建议各国政府加强对冥想类应用的监管。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匿名账号,散布诸如“VoxVitae会篡改记忆”“共感能力是精神控制工具”等言论。更有甚者,某些私立学校悄悄推行“情感隔离训练”,要求学生佩戴特制耳机,屏蔽一切外部情绪信号。
卡洛斯没有回应。
他选择了一种更安静的方式对抗黑暗。
他在梦语亭旁建起一座开放式花园,名为“回声园”。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写下自己最深的秘密、最痛的遗憾、最不敢说出口的爱,然后投入中央的水晶池中。池水会吸收文字,并在夜晚释放出相应的光波图案,映照在天空之上,成为流动的星空诗篇。
第一天,只有十几个人前来。
第七天,排队的人绕了三圈。
有人写下:“爸爸,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你不爱我,其实是我太害怕被拒绝。”
光波升空,化作一对父子相拥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