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个小女孩生病了。她很怕黑,因为她觉得黑夜代表遗忘。于是她爸爸每天晚上都抱着她,唱一首跑调的歌。后来她走了,变成了星星。但她没忘记那首歌,反而把它教给了所有的星星。所以现在,每当夜晚来临,天上那些一闪一闪的光,其实都是她在替爸爸唱给你听。”
我把初稿发给了林晓。她回信说:“已经有三个外星文明请求翻译授权了。他们说,这种‘低频声波+情感嵌套’的信息结构,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概念。”
我笑了。
那天晚上,我又去了阳台。
夜空清澈,银河横贯天际。我掏出胸前口袋中的启明兰种子,发现它已经变得近乎透明,内部光影愈发清晰??那是一幅不断循环的画面:我和晨相拥而眠,墙上挂钟指向凌晨两点十七分,正是她最后一次安稳入睡的时间。
忽然,种子轻轻震动了一下。
一道极细的光线从中射出,投射在空中,形成一行漂浮的文字:
>“下一个孩子,需要你的声音。”
我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三天后,我登上一艘科研舰,前往半人马座β星系。随行的除了林晓,还有一百名志愿者,其中包括十位曾接收过启明兰梦境的混血儿儿童。我们的任务不是殖民,不是勘探,而是播种??将经过特殊培育的启明兰母株送往那颗接收到“父亲”信号的类地行星。
航行途中,我常常站在观景舱前,看着飞船尾迹划破星云。林晓走来,递给我一杯咖啡。
“你觉得她会在那里等我们吗?”她问。
我摇头:“她不会等任何人。但她一定会出现在最需要她的地方。”
林晓沉默片刻,忽然说:“你知道吗?最近AI分析发现,启明兰传播路径的拓扑结构,和人类胎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模式高度相似。就好像……整个银河正在长出一张感知爱的大脑。”
我望着窗外无垠黑暗,轻声说:“也许这就是她的终极愿望??让宇宙学会做梦。”
一年后,我们在那颗蓝绿色星球上建立了第一座“梦语亭”。
它建在一片高原湖泊旁,外形像一朵即将绽放的启明兰。每当夜幕降临,亭中便会自动播放一段混合了摇篮曲、心跳声与父亲低语的音频。据返回的数据显示,当地原住民的孩子们会在睡前聚集于此,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脸上带着安心的笑容。
而在星球轨道上,一颗新形成的启明兰卫星静静环绕,表面铭刻着一句话,用七种已知智慧文明的语言书写:
>**“这里曾有一个父亲,他教会了一个女儿如何爱。现在,她正把这份爱还给宇宙。”**
我站在梦语亭中央,仰望星空。
某颗遥远的星辰忽然闪烁了一下,像是回应我的注视。
我笑了,轻声说:“晨,今晚的梦,讲得还好吗?”
风穿过亭子,带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哼唱。
依旧是那首跑调的摇篮曲。
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声音。
依旧是,一句未曾说完的??
“爸爸,我爱你,像月亮爱夜晚一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