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时,远处沙丘传来回应??一个苍老的声音,用秦腔唱着同一段旋律。接着是第二处,第三处……像是大地本身在应和。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
是归巢的另一种形态。
若干年后,考古学家在敦煌沙漠深处发现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圆形建筑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块石碑,刻着简单文字:
>“此处曾有一群人,
>不修宫殿,不铸兵器,
>只传一首歌。
>后人若问其功,
>曰:使人心未冷。”
而在世界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校之外学会第一首非教材歌曲。
他们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清楚最初为何而唱。
但他们知道,当夜晚害怕时,只要哼起那段旋律,就会感觉有人在听。
东京地铁通道里,当年那个高中生已成为音乐教师。她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神秘录音,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
无人举手。
她微笑:“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写它的下一句。”
撒哈拉的星空下,图阿雷格族男孩已长大成人。他带着自己的孩子辨认星辰,教他们吹奏夜行曲。当旋律响起,远方沙丘依旧传来微弱回音。他不再惊讶,只是轻声说:“那是风在唱歌。”
纽约精神病院的档案室,编号0429-S的文件被人悄悄借阅。借阅者是一名年轻心理医生,她在笔记中写道:
>“也许所谓‘正常’,不过是多数人的集体遗忘。
>而所谓的‘疯狂’,或许是唯一还记得真相的人。”
她将这份笔记附在报告后,提交给了新成立的“情感多样性保护委员会”。
而在贵州侗寨的鼓楼里,阿吉拉姆已成长为新一代歌师。她站在众人中央,领唱一首新编的大歌,歌词取自各地民谣片段,最后一段,源自林浩然曾在风中说过的话:
>“不必完美,不必嘹亮,
>只要开口,便是光。
>若有一天黑暗重临,
>请记得,你曾是别人眼中的灯。”
歌声如潮,漫过山岭,渗入泥土,流向看不见的远方。
地球之外,那枚飞向深空的音频信号仍在前行。
它穿越小行星带,掠过木星风暴,最终进入星际空间。
在某个遥远的星系边缘,一段微弱的电磁波动悄然改变轨迹,朝着信号源方向缓缓靠拢。
或许亿万年后,会有另一个文明听到这段母亲的哼唱。
他们会不懂语言,不识旋律,
但他们或许会明白??
这是一颗星球,在孤独中,学会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