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暗下,投影启动。
画面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的身影??钱磊。
尽管已是遗像,但他目光炯炯,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群人。
一段录音响起,声音苍老却不失力量:
>“各位,如果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我已经离开。但请相信,我不是终结,而是起点。
>三十年前,我发现人类大脑有一种特殊机制:当某种自我定义被反复强化,且与真实经历形成闭环反馈时,人的潜能边界会被极大拓展。
>我称之为‘信念塑形’。
>后来,我把这项技术简化为一句话、一枚吊坠、一次觉醒。
>你们七十七人,是我用三十年时间筛选出的‘火种’。你们不一定出身显赫,也不一定当下耀眼,但我看到了你们身上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世界,不会属于固守旧秩序的人。它将属于那些敢于重构现实、定义未来的人。
>所以,我给你们的第一个任务是??
>在一年内,各自找到至少三名具备‘觉醒潜力’的普通人,完成一次‘人设播种’。
>方法不限,结果导向。成功者,将获得第二阶段权限解锁。”
录音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一个女人站了起来。
No。45,林舒遥。
她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色西装,肩上挎着摄像机包,脸上再无半分怯懦。
“我申请第一个汇报。”她说,“过去三个月,我已接触六名基层记者,其中三人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和行为转变。特别是市报记者陈默,在收到我定制的心理激励卡片后,主动揭发了一起环保数据造假案,目前已被省厅介入调查。”
有人鼓掌。
接着是No。17,许学军,翟总助理。
“我尝试将‘人设语句’嵌入公司新人培训手册。”他展示了一份PPT,“三个月后,这批员工的执行力评分平均提升37%,离职率下降一半。更关键的是,有两名原本沉默寡言的实习生,开始主动提出流程优化方案。”
掌声更热烈了。
轮到陆泽涛时,他没有使用幻灯片,只是平静地说:
“我用自己的记忆复刻版‘人设笔记’,帮助三位国企中层干部重建职业信念。其中一人,原计划退休前混日子,现在已牵头申报国家级绿色能源试点项目。他还劝退了打算移民的儿子,说‘中国的下半场才刚开始’。”
会议室里弥漫起一种微妙的热流。
这不是玄学,也不是迷信。
这是一种**可复制的认知工程**。
陆思文深吸一口气,举起手。
所有目光转向她。
“我是No。03,陆思文。”她站起来,声音稳定,“在过去两周,我结合父亲整理的手册,设计了一套‘微干预模型’。通过社交平台私信、匿名鼓励信、以及定向投放的心理暗示短语,我对九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跟踪实验。”
她调出数据图表:
>干预组(收到特定语句):89人表示“最近更有信心做决定”、“感觉思路清晰”
>对照组(普通鼓励):仅39人反馈积极变化
“其中一名女生,原本因家庭压力考虑放弃考研,但在连续七天收到类似‘你天生适合学术探索’的信息后,重新报名,并在模拟考试中成绩提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