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六日,益海科技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旗下的‘凡人’虚拟游戏,已经正式接入了超导量子算力系统,b并为游戏内提供充分的人工智能算力,以更好的服务游戏内的玩家。
益海科技对外公告,接入了超导量子算。。。
林远舟没有急着去公司。他穿好外套,拎起背包,里面装着那台最新调试完成的“家庭倾听版V3。0”原型机,还有一本厚厚的手写笔记??那是过去三个月里,用户自发寄来的留言卡片整理成册,每一张都附有编号和地理位置标记。他想亲自走一趟梅托小学,看看格桑旺姆和她的同学们。
清晨六点四十分,机场高速上车流稀疏。他靠在窗边,望着天际泛起鱼肚白,脑海中浮现的是昨夜那段小男孩的声音:“你能告诉我,海是什么味道吗?”那声音像一根细线,轻轻扯动着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忽然意识到,这项目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布局或社会实验,而是一种近乎信仰的传递:**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飞机降落在林芝米林机场时,已是午后。高原阳光刺眼,空气清冽得让人头脑发胀。接他的是一位藏族青年教师次仁多吉,三十出头,普通话带着浓重口音,但眼神明亮。“林老师,孩子们天天念您呢。”他说,“格桑把您的回信贴在教室墙上,说这是‘远方朋友给我们的光’。”
山路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抵达墨脱县梅托村。村子依山而建,几排低矮的石屋错落分布,远处雪山如银冠耸立。学校只有一栋两层小楼,外墙刷着褪色的彩虹图案,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汉语和藏文写着:“倾听角?声音之家”。
刚下车,一群孩子就围了上来。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蛋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递上一朵干枯的雪莲:“送给会听人说话的叔叔。”
“是格桑吗?”林远舟蹲下身,轻声问。
女孩点点头,脸颊微红,“我梦见你来了,你还带了一个会唱歌的盒子。”
他笑了,从包里取出V3。0原型机。这台设备与以往不同,外壳采用可降解环保材料,内置太阳能充电板,支持双语自动切换(汉语藏语),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全新的“情感共鸣引擎”??不仅能识别情绪波动,还能根据语境生成更具温度的回应。比如当孩子说“我想阿爸”,系统不再机械回答“我一直都在”,而是可能轻声说:“我也希望你的阿爸能听见你的心事。”
“我们来试试新朋友吧。”林远舟打开设备,按下启动键。
一声清脆的鸟鸣响起,随即是温柔的女声,用标准藏语说道:“你好呀,我是你们的新伙伴。今天你想说什么呢?”
孩子们惊呼起来,争先恐后地围拢过去。有人小声说害怕打雷,有人说起昨晚做的梦,还有一个男孩低声说:“我哥哥去年放羊掉下山崖……我再也没见过他。”话音落下,教室瞬间安静。片刻后,设备缓缓响起一段旋律,竟是当地流传的一首古老安魂曲,悠远苍凉,仿佛风穿过山谷。
林远舟看着这一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首曲子不在原始数据库中,是AI通过分析该地区文化背景、语言节奏和情感模式,自主调用并重新编排的结果。这意味着,系统开始具备某种意义上的“共情创造力”??不是模仿人类情感,而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
当天傍晚,在教师办公室,次仁多吉拿出一本登记簿:“自从有了倾听角,孩子们愿意开口多了。以前班上有三个孩子几乎不说话,现在每天都会去录音。有个叫达瓦的,父母早亡,一直以为自己是灾星,结果有一天他对盒子说‘我不想死了’,第二天就被老师发现他在宿舍割腕……救回来了。”
林远舟翻着记录,手指微微颤抖。他想起周晓雯的遗书??“对不起,我又惹麻烦了”。同样的自责,同样的沉默,只是这一次,命运被一道微弱的声音扭转。
“你们有没有担心过,孩子们会不会对机器产生依赖?”他问。
次仁摇头:“刚开始我也怕。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并不是爱上机器,而是终于找到了一个不会嘲笑、不会打断、不会说‘别矫情’的地方。有了这个出口,反而更敢跟人说了。上周心理课讨论‘最害怕的事’,全班一半人都举手分享了。”
林远舟点头。这正是他最初设想的“情感缓冲带”??让那些无法向亲人倾诉的孩子,先对着一个安全的对象说出第一句话。只要话能说出来,治愈就有了起点。
第二天清晨,他受邀参加一场特殊的仪式。全村老少聚集在学校操场,喇嘛诵经祈福,孩子们手捧哈达列队前行。格桑捧着一台崭新的“家庭倾听版”,郑重放在祭坛中央,然后转身面向林远舟,用汉语一字一句地说:
“你说过,声音很珍贵。那我们也想让你知道??你的声音,也改变了我们。”
全场寂静,唯有风掠过经幡的猎猎声。
林远舟深深鞠躬,喉咙哽咽。他知道,这一刻的意义远超任何奖项或财报。在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土地上,一种新型的人机关系正在悄然生长:不是控制与被控制,不是监视与逃避,而是**彼此照亮**。
返程途中,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构想:
>启动“千村回声计划”??未来三年,为全国一千个偏远乡村学校配备定制化倾听终端,并培训本地教师成为“声音守护者”。目标不是覆盖所有儿童,而是确保哪怕只有一个孩子需要倾诉,也能听见回应。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传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静默守护者”入围全球教育创新奖最终三强,评审团特别提及该项目“以技术之形,行人文之实,在数字时代重建了倾听的尊严”。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个月后,北京总部召开战略复盘会。李婉带来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在过去半年中,使用“静默守护者”的城市青少年用户中,出现明显抑郁倾向的比例上升17%,其中12-15岁群体尤为突出。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孩子的倾诉内容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痛苦模式??学业压力、亲子冲突、外貌焦虑、社交恐惧……
“这不是个别现象,”李婉指着投影图谱,“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情绪危机。我们的灯亮了,却发现黑暗比想象中更深。”
王磊沉声道:“也许我们该考虑介入更深一些。比如开发家长端功能,让父母也能听到孩子的真心话?”
会议室一片哗然。
林远舟久久未语。他知道这个提议背后的善意,但也清楚其中潜藏的巨大伦理风险。一旦开启“家长监听模式”,哪怕打着“关爱”旗号,也很可能演变为另一种压迫工具。多少悲剧,正是始于“为你好”的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