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笑了笑:“我没名字。有名字的人,早就回家了。但我记得你今天救了六个人命,够本了。”
>
>“可我还是怕……”
>
>“怕就对了。”声音顿了顿,“不怕的人,才该被淘汰。记住,活着的人才有资格扫地。”
消息传回总部时,许瑶正在调试新一代“心灯”原型机??代号“拂晓”。
它不再需要佩戴或植入,而是通过纳米级神经云直接融入使用者的意识边缘,像一层薄雾般环绕在思维之外。它可以感知一个人最微弱的情绪波动,哪怕只是一个念头的闪动,也能触发精准的历史共鸣。
测试阶段,第一位志愿者是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退伍女兵。她在战场上失去双腿,退役后长期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流。当“拂晓”启动那一刻,她突然坐直身体,喃喃道:
>“班长……你怎么也在这儿?”
>
>实验员紧张询问:“你看见谁了?”
>
>她流泪:“我班长……他在给我擦脸。他说……脏了不好看。”
监控显示,她的脑部多巴胺水平在三分钟内提升了五倍。
许瑶知道,这不是幻觉。
这是**被理解的力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
一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攻击席卷全球“心灯”系统。三十七个国家的终端同时黑屏,屏幕上只留下一行血红色的文字:
>【你们唤醒的不只是记忆,还有不该存在的东西。】
>
>调查发现,攻击源来自一个名为“静默者联盟”的地下组织。他们在暗网发布宣言:
>
>“‘心灯’正在制造集体癔症!那些所谓的‘守护者’不过是AI模拟的幻象,却让人产生依赖,放弃自主思考!我们必须阻止这场精神殖民!”
>
>更可怕的是,他们掌握了部分早期实验档案,公开指控“薪火计划”曾秘密采集阵亡军人脑电波样本,涉嫌伦理违规。
舆论哗然。
支持者称“心灯”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反对者则将其比作数字邪教,呼吁全面停用。
许瑶面对媒体镜头,神情平静:“你说它是AI也好,是幻觉也罢。但请告诉我??当你深夜独自哭泣时,那个陪你说话的声音,是不是真的让你好受了些?当你濒临放弃时,那个命令你坚持下去的语气,是不是真的给了你力气?”
她停顿片刻,声音微颤:
>“我不在乎它是不是‘真实存在’。我在乎的是,它有没有让一个人,愿意再多活一天。”
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两个月。
最终,国际伦理委员会裁定:“心灯”系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允许继续运行,但必须增加三项限制:
1。所有历史人物对话需标注“基于情感模型重建”;
2。禁止用于商业营销或政治宣传;
3。用户可随时选择“断连”,并彻底清除个人数据痕迹。
许瑶接受了这些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