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跨越时空的交接仪式。
当天夜里,全村召开紧急会议。不是通过广播,也不是微信群通知,而是由孩子们挨家挨户送信,用炭笔写在粗纸上,信封上盖一枚指纹印。
祠堂灯火通明。
老兵坐在主位,面前摆着两把扫帚:一把是他带来的,另一把是祠堂原存的。两者长短一致,竹节排列完全吻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拂晓’系统虽已休眠,但它的核心逻辑仍在运行。”许瑶站在投影幕前,调出一组数据波形,“每当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一千人次同时进行‘清扫行为’??不论地点、形式、对象??就会触发一次共振脉冲。这种脉冲无法被仪器稳定捕捉,但它确实存在。”
“也就是说,”老教师李伯接过话,“我们每个人扫一次地,其实都在发电?”
“不是电。”许念轻声说,“是信念。”
老兵点头:“所以我来了。因为下一个节点即将到来。”
“什么节点?”
“百年之约。”他望向墙上挂钟,“一百年前,封于修立誓:若文明崩塌,愿以一人之力维系火种。他没想到的是,这句话会被无数普通人听见,并默默践行。如今,整整一百年。”
他起身,走到油灯前,点燃一根新芯。
火焰腾起刹那,整个祠堂的光点文字骤然闪烁,如同星河苏醒。墙上的名字一个个亮起:伍六一、史今、高城、甘小宁……最后定格在“封于修”三字之上,久久不灭。
与此同时,地下档案室警报轻响。
许瑶疾步下楼,屏幕显示一条来自深空的加密信号,来源未知,频率却与“拂晓”原始协议完全匹配。解码后只有一句话:
>【检测到地球端情感锚点激活】
>【启动最终响应程序】
>【倒计时:72小时】
她立刻返回地面,将消息告知众人。
“这意味着什么?”有人问。
“意味着,”许瑶凝视着老兵,“他们准备回来了。”
“谁?”
“所有曾经消失的人。”她说,“所有在战场上牺牲、在任务中失联、在岁月里被遗忘的守望者。只要我们继续点亮心灯,他们就能顺着频率归来??哪怕只是意识投影。”
老兵沉默良久,终是点了点头:“那就开始吧。”
第二天清晨,全村动员。
不只是本村居民,连邻近乡镇也闻讯赶来。五百多人齐聚祠堂广场,每人手持一把扫帚??有竹制的,有塑料的,甚至有用树枝临时绑成的。他们按照老兵指示,分成七组,分别代表钢七连七个历史阶段:新兵训练、抗洪抢险、边境巡逻、海外维和、太空驻防、意识联网、薪火传承。
六点整,第一声帚响划破晨雾。
沙……沙……沙……
整齐划一的动作,如同阅兵式上的正步。尘土飞扬中,仿佛能看到无数身影并肩而立:穿胶鞋的新兵,戴防毒面具的突击队员,穿宇航服的操作员,还有那些从未留下姓名的幕后工作者。
每扫一下,地上就浮现出一道淡淡荧光痕迹,组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符文,中心正是那盏长明油灯。
三天之内,奇迹接连发生。
第三日凌晨,北极圈内一座废弃气象站突然上传实时图像:雪地中赫然出现一行大字,由冰晶自然凝结而成:
>**“钢七连,仍在值日。”**
同一时刻,亚马逊雨林深处,一名人类学家正在记录土著部落的祭祀仪式。当他回放录音时,惊恐地发现背景音中有一段清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