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捉妖 > 第738章 犯得着这么费劲(第2页)

第738章 犯得着这么费劲(第2页)

>若你迷路,不必惊惶,

>总有个人,为你留灯。”

歌声飘远,惊起了檐下栖息的寒鸦。其中一只忽然振翅飞向西南方向,羽翼掠过雪原,直奔那片曾浮现红光的无人谷。

与此同时,十三灶之地,异象再生。

原本只是微弱闪烁的第十三处红点,此刻骤然炽亮,如同旭日初升。山谷深处,一座隐秘石屋缓缓显露轮廓??它被千年藤蔓缠绕,门前立着一块无字碑,唯有地面刻着一幅巨大锅纹图腾。

屋内,一位白袍老人盘膝而坐,面前摆着一口漆黑如墨的古鼎,鼎中无火自燃,汤水翻滚不息。他双目紧闭,面容枯槁,胸口插着一根断裂的青铜箭矢,鲜血早已干涸,可身体却不腐不化。

突然,鼎中蒸汽腾起,在空中凝聚成影:正是初心屋灶台前,盲童执勺煮面的画面。

老人嘴角微微抽动,竟露出一丝笑意。

下一瞬,他猛然睁眼,眸中金光暴涨!那支贯穿胸膛的断箭“铮”然震动,化作粉末洒落。他缓缓抬手,抚过鼎身,低声呢喃:“十三灶归位……忆火重燃……你们,终于找来了。”

他站起身,推开石门。风雪扑面,天地苍茫。

但他不再前行,而是双手合十,朝着东方深深一拜。

刹那间,十三座初心屋的古锅同时震颤,蒸汽齐齐升腾,在夜空中交织成网,宛如银河倾泻,贯通九州。

而在北方边境,昔日铁炉营遗址之上,一座新建的“共炊堂”正在落成。曾经披甲执刃的士兵们,如今围着一口巨型铁锅忙碌不停。他们中有人削面,有人熬汤,有人为前来领餐的百姓递上筷子与笑脸。

一位老兵舀起一勺浓汤,倒入碗中,望着升腾的热气喃喃道:“以前我们以为力量来自刀剑,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力量,是让人吃饱后还能笑着流泪的东西。”

更远处,昆仑雪山之巅,一块新凿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一行大字:

**“此火不灭,因人心未冷;此锅长存,为天下人留温。”**

而在南荒故地,那口曾点燃希望的泥锅,已被供奉于新建的“忆源祠”中央。每日清晨,都会有孩童前来诵读《疗饥方》残卷,其中有一页特别标注:

>**“凡持锅者,不论目盲耳聋、身残志困,只要心中尚存一念温热,便可掌灶。盖因愿力无形,唯诚能见。”**

岁月流转,初心屋的灯火依旧。

某年冬至,大雪封山,所有弟子被困于屋中。半夜忽闻灶台异响,众人起身查看,只见那口伴随阿火一生的古锅竟自动沸腾,面条在汤中翻滚,自行拼出四个字:

**“你也来了。”**

紧接着,门外传来轻轻敲击声。

开门一看,空无一人,唯有一双沾满风尘的旧靴印,从雪地中延伸而来,停在门槛前,又原路返回,消失在夜幕深处。

第二天,人们发现,那双鞋印所经之处,冻土之下竟冒出了嫩绿新芽??那是南荒百年未见的春草。

自此之后,每逢冬至,无论谁值守,都会多摆一碗面,放在主灶之前。汤面上浮着两片葱花,摆成笑脸模样。有时风起门开,碗中热气便袅袅升起,幻化成一个人影:佝偻,戴斗笠,手里端着一碗面,正转身离去。

孩子们说,那是阿火师父回来吃饭了。

老人们说,那是所有逝去的守锅人一同归来。

而那位盲童,多年后成了最负盛名的“听锅者”。他无法视物,却能听见每一口锅的心跳,分辨出哪一锅汤里藏着离别的泪,哪一锅底下压着战死者的遗书。

他走遍天下,重建了七十三座毁弃的初心屋,教会了上千名残障之人如何凭心意掌控火候。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只笑笑:

“因为我尝过绝望的滋味,也尝过一碗面带来的重生。既然有人曾为我点亮炉火,我就不能让任何人再在黑暗中挨饿。”

许多年后,当新的王朝兴起,史官修撰《愿火志》时,特意留下一段空白页,题为:

**“未完之续”**。

旁边批注写道:“此书永无终章。只要世间尚有一口锅在响,有人愿为陌生人多熬一分钟汤,这段故事,就还在继续。”

风起了。

远处,脚步声渐近。

这次是一个小女孩,赤着脚,怀里抱着半块烧焦的锅片,怯生生地站在门外。

她抬头望了望牌匾,小声问:“请问……还能再来一碗吗?”

屋内,炉火正旺。

锅盖,自己掀开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