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动容的是,已有八百余人主动申请成为“回声导师”。他们中有痊愈的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暴阴影的妇女、重新融入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他们的共同签名出现在一份公开倡议书上:
>“我们曾是深渊底部的人。
>现在,我们想成为绳索。
>不求拯救,只愿牵一人同行。”
许风吟将这份倡议书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他十年前写下的那封“假信”,以及后来补写的回答。两段文字隔着岁月对望,如同两个时代的自己终于相认。
六月初,国际社会关怀奖颁奖典礼如期举行。赤峰男孩带着爷爷的骨灰盒登上领奖台。镜头扫过全场,主持人问他:“你想对全世界说什么?”
少年握紧话筒,声音清亮:
“我想告诉我爷爷,还有所有像我一样从井底爬出来的人:风是有声音的,只要你敢喊。
而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蹲在井口,等着听你说话。”
台下掌声雷动。远在北京的许风吟通过直播看着这一幕,眼角湿润。他知道,那口井从未真正消失,但它已被无数回音填满。
典礼结束当晚,他再次登录系统。首页跳出一条新提示:
>【今日累计收信:8,321封】
>【高危预警:0】
>【新增导师申请:人】
>【用户自发组织线下倾听会:13场】
他深吸一口气,点开随机抽取的一封普通来信。信是一个十二岁男孩写的:
>“今天我把作业本上的涂鸦剪下来,折成了小船。
>我放进学校后院的小水沟,看着它漂走。
>我不知道它会不会迷路,但我觉得,总会有个人捡到它吧?
>如果你看到了,请替我告诉那只船:
>它载着我的梦,一点都不重。”
许风吟笑了。他起身走到书桌前,取出一张空白信纸,提笔写下:
>“亲爱的小船:
>你没有迷路。
>你正驶向一片辽阔的海。
>那里有风托着你,有光引着你,
>还有许多许多,曾和你一样的船,在等你靠岸。”
然后,他将信折成一只新的纸船,轻轻放在窗台上。晨风吹来,它微微颤动,仿佛随时准备启航。
他知道,这场关于倾听与重生的旅程,永远不会真正结束。
因为它早已不再属于某一个人。
它属于每一个敢于发声的灵魂。
属于每一颗愿意聆听的心。
属于这个依然疼痛,却始终不肯熄灭希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