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五百零三章 为国靖难(第2页)

第五百零三章 为国靖难(第2页)

三个月后,他成为该县最年轻的男童倾听使候选人。

这些事,如同细流汇江,无声无息地流淌在全国各地。而在西域敦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莫高窟某窟深处,一位盲眼画师正以指尖摩挲壁画。他是第三代“赎罪旅”老兵的孙子,自幼失明,却能凭触觉复刻整幅经变图。近日,他奉命重绘第158窟的《涅?图》,却发现原有壁画之下,另有笔迹。

他请助手刮去表层颜料,赫然露出一行墨书:“我们不说,不是因为不信佛,是因为说了会被杀。”

底下还有一列小字:“慈音庵二十七姐妹,于永徽六年四月十三夜,焚于后殿。唯余此语,藏于佛眼之后。”

消息传至长安,举国震动。皇帝虽已驾崩,但新帝立即下令彻查。经查,当年奉太后之命纵火者,竟是如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法号“净言”,曾任宫廷御讲,一生弘扬“慎言守静”之道。

讽刺的是,此人正是“言语节”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曾在公开场合痛陈:“沉默非美德,乃是灵魂之死。”

如今真相揭晓,全国哗然。

“净言大师”被请至终南山“悔语堂”接受质询。面对百名倾听使与百姓代表,他起初拒不承认,坚称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直到一名幸存老妪当庭出示当年庵中姐妹名录,并指出他年轻时曾出入慈音庵,负责传递“太后训谕”。

他终于崩溃。

“我……我那时才二十岁,以为那是护持佛法!”他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她们教人说出心里话,说‘压抑即罪’,我说这会乱了纲常!我告诉太后,她们蛊惑人心……可我不知道,她会杀人灭口!等我知道时,火已经烧起来了……我逃了,削发为僧,想用一生诵经赎罪……”

全场寂静。

良久,一位女倾听使起身,声音平静:“您说您不知会杀人?可您明知她们只是想让人说出真话,却仍选择上报。您不是不知,是不愿看见后果。这才是真正的罪。”

老僧浑身颤抖,久久不能言。

最终,朝廷未加刑罚,但宣布剥夺其一切封号与讲经资格,并将其列入“言语警示录”,供后人警醒。同时,诏令全国寺院,凡藏有压制言论之经文、戒律者,须公开审查,允许僧尼辩论删改。

此举引发佛教界激烈争论。有长老怒斥:“佛门清净地,岂容俗世言语搅扰?”

也有年轻僧人反驳:“若佛不听众生苦,何以为佛?”

最终,少林寺方丈亲自撰文支持改革,写道:“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因见众生皆苦。今大唐以言疗心,正是普度之行。若惧人言,则佛法亦成枷锁。”

风波渐息。而那幅揭露真相的壁画,被完整保存,并命名为《睁眼图》。画中佛陀安详卧于娑罗双树之间,双目微启,似在倾听人间万语。下方题字由新帝亲笔所书:

>“真正的涅?,不在闭目离世,而在睁开双眼,听见真实。”

这一年冬天,启唇谷迎来罕见大雪。积雪厚达三尺,掩埋了大部分花株。人们担忧明年花开无望,纷纷前来祈祷。谁知开春雪融之际,土壤中竟钻出无数嫩芽,比往年更加繁茂。科学家郎中令考察后宣布:答心花根系已在地下形成庞大网络,彼此通过声波共振传递信息,即便地上部分凋零,只要有一朵花曾听过真话,整个种群便不会消亡。

“它们不是植物,”他在奏报中写道,“是记忆的载体,是言语的化身。”

民间传说随之兴起。有人说,雪夜之中,曾见绿蘅碑前灯火通明,二十七名女子身影列队而行,口中吟诵《心政实录》第一章。守碑老卒声称,铜铃再度自鸣,共三十六响,与当年绿蘅入宫之龄相同。

更奇的是,某夜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中谷中最高处的“万语碑”,碑面裂开一道缝隙。次日清晨,人们发现裂缝中长出一朵前所未见的花??通体透明,内有光流转,仿佛容纳了万千话语。

郎中令取样研究,发现其花瓣组织中含有微量金属成分,疑似来自古代冶炼工艺。结合出土陶片分析,推测此花为初代“心语术”修炼者以秘法培育,唯有在极端情绪与集体共鸣下才会显现。

他上奏建议,将其命名为“心魂花”,并提议在每年冬至举行“静语祭”:全国暂停一切喧哗,默念一句最想说却未说出口的话。届时,若万千人心意相通,或可再次唤醒此花。

诏准。

首个“静语祭”之夜,长安万籁俱寂。皇宫内,新帝独坐御花园,闭目低语:“父皇,我怕我做不好。”

市井中,一名屠夫跪在灶前:“娘,我不该卖了你留下的玉镯换酒喝。”

边关上,一名老兵望着星空:“兄弟们,我给你们报仇了,可我还是想你们。”

同一时刻,启唇谷中,心魂花骤然亮起,光芒如灯塔般穿透夜空。紧接着,终南山巅,绿蘅碑上的铜铃无风自动,响彻九霄。

三日后,全国各地报告异象:井水变甜,枯树抽芽,甚至有聋儿在梦中听见母亲呼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