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曝光后,公众哗然。更关键的是,这三人并非专业技术人员,只是参加了学校“查证社”的常规培训。他们用的工具,不过是手机端一个带标注功能的查证APP。
有人开始称他们为“数字哨兵”。
黄枝却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不要神化这些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哨兵。”
就在此时,新的警报响起。
技术团队在分析近期被拦截的伪造内容时,发现一个惊人规律:几乎所有高仿真AI生成素材,都间接引用了同一个早期训练数据库??编号DB-1989,最初来源标注为“海外华人学术共享计划”,内容涵盖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公开影像资料,包括新闻播报、教学录像、文艺演出等,总量超过五百万小时。
“问题在于,”林晓调出数据关联图,“这个数据库早在十年前就被多国情报机构列为‘潜在认知作战资源’,但一直未被激活。而现在,几乎所有针对教育系统的攻击,都在使用其中特定时间段的素材做风格迁移??尤其是1980年代教师授课视频。”
黄枝瞳孔微缩。他想起陈婉年轻时的教学录像,正是那个年代录制的。温婉语调、板书习惯、甚至扶眼镜的动作,都被完美复刻进AI模型。
“他们是想重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低声说,“不是为了否定现在,而是为了篡改过去。”
更可怕的是,DB-1989数据库的部分备份,竟然存在于国内几所高校的老式磁带档案库中,因数字化进度缓慢而未纳入安全防护体系。
“敌人不需要入侵系统。”黄枝猛然醒悟,“他们只需要让这些尘封的影像,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重新‘复活’。”
他立刻协调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档案处,启动“记忆守护行动”。组织百名志愿者对现存模拟介质进行紧急数字化转录,并在每一帧数据包中嵌入不可逆的“真实性指纹”。任何后续修改都将触发告警。
与此同时,他决定做一件大胆的事。
他联系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提议推出系列纪录片《真实的老师》,邀请健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亲自讲述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配合原始教案、学生笔记、课堂录音等一手材料,构建不可伪造的记忆坐标系。
“我们要用真实的声音,填满那些被觊觎的空白。”他说。
第一集播出当晚,收视率破纪录。92岁的退休语文特级教师李素芬坐在镜头前,谈起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堂课。她说:“那天教室窗户都没玻璃,风吹得试卷哗哗响。有个男生冻得直哆嗦,还坚持把作文写完。我问他冷不冷,他说‘老师,只要您讲课,心里就暖’。”
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
第二天,网络上出现大量模仿她形象的AI视频,有的说“现在的学生不如当年刻苦”,有的甚至宣称“应试教育才是真理”。但观众已不再轻易相信。许多人自发对比原片与伪造版,指出AI版本缺少李老师说话时特有的停顿节奏,也没有她习惯性用粉笔头轻敲黑板的动作。
#请尊重我的记忆#成为热门话题。一位网友写道:“我不需要AI告诉我过去的老师什么样。我记得她冬天总给我带热水袋,这就够了。”
黄枝看着这条留言,久久未语。
他知道,真正的防线,从来不在代码深处,而在人心之中。
又是一个清晨。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初升的太阳将楼宇染成金色。手机震动,是苗寨小学小梅发来的语音消息:
“黄叔叔,今天我们班做了新实验!我们用手电筒照不同颜色的纸,看哪种光传得最远。科学老师说,白色反射最多,黑色吸收最多。我就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光,黑暗是不是就没有地方躲了?”
黄枝笑了。他回了一句语音:“你说得对。而且你知道吗?最厉害的光,是从怀疑开始的。”
挂断后,他打开电脑,写下一封邮件:
>致“观测者零号”:
>
>你们计算过千万种可能性,却漏掉了一种??
>当一个人开始教另一个人如何思考时,你们的算法就失效了。
>你们可以伪造声音、重塑形象、编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