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剧情进入中期后,收视率没有前期升的那么快,但也稳定保持在平均破2的水平。
加上四台联播+土豆网等平台造势,从1月份制霸到2月份,等3月播出大结局,仍然有不少余韵。
最直接的影响,。。。
清晨的授牌仪式在操场举行。天空澄澈,阳光斜照在旗杆上,金属顶端反射出一点耀眼的白光。学生们列队整齐,校服蓝白相间,在风中微微摆动。黄枝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前,手中捧着一箱崭新的“查证工具包”??小巧的平板设备、带放大镜的观察卡、可折叠的手电筒,还有印有凤凰徽章图案的笔记本。
校长致词刚结束,一名戴眼镜的女生举手提问:“黄叔叔,如果连老师说的话都可能是假的怎么办?”
全场安静了一瞬。
黄枝没有回避,反而走近她,蹲下身来平视她的眼睛:“你说得对。有时候,最可信的人,最容易被冒充。但你知道吗?真正的老师不会怕你问‘为什么’。他们会说:‘来,我们一起查。’”
他打开手中的平板,调出一段视频??正是前几天某地流传甚广的一段“教育局通知取消体育课”的伪造音频。画面里一位“官员”神情严肃地宣布政策调整,语气权威,背景是标准的会议室。
“看起来很真,对吧?”黄枝问。
孩子们点头。
他轻点几下,启动“凤凰徽章”共证系统,上传该视频并标记为“待验证”。不到三十秒,三条来自不同城市的核查报告自动弹出:声音频谱异常、会议桌材质与官方配置不符、发言人眨眼频率低于人类自然水平。
“AI可以模仿表情,但骗不过数据。”他说,“而你们,就是那个按下‘开始查验’按钮的人。”
台下掌声响起。那名女生低头翻看自己的工具本,认真写下了“质疑不是不尊重,而是更深的信任”。
仪式结束后,黄枝走进教学楼,准备参加初一(3)班的信息素养实践课。教室墙上贴着学生手绘的《谣言粉碎机》海报,角落里的“真相角”陈列着本周被揭穿的五条虚假信息,其中一条竟是由两个小学生通过比对天气预报卫星图发现的“台风将登陆北京”伪视频。
上课铃响,老师微笑着介绍今天的主题:“我们怎么知道一件事是真的?”
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先看来源,再找证据,最后问问别人有没有看到一样的东西。”
黄枝点头。这正是“凤凰徽章”训练体系中最基础的“三步验真法”。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林晓突然发来加密消息:**DB-1989数据库出现新动态,部分未登记的子集正在某地方电视台旧片库中被批量调阅,操作IP归属地指向境外代理节点。**
黄枝眉头一紧。他们早料到敌人会试图复活这些老影像,但没想到动作这么快,且选择了一个看似无害的渠道??地方台即将播出的“怀旧教育专题片”。
他立即拨通国家档案局联络专线,同时通知央视纪录频道暂缓原定下周播出的相关素材剪辑。时间紧迫,必须抢在节目上线前完成溯源阻断。
然而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技术团队反馈,这批被调用的老录像中,包含一段1985年陈婉参与录制的全国语文教学示范课。虽然原始母带保存完好,但市面上流传的翻录版已有多个版本,画质模糊,音轨混杂,极易被AI抽取特征用于深度伪造。
“他们不需要完美复刻。”林晓在视频会议上分析,“只要让观众产生‘好像真是她说过’的心理错觉就够了。比如把一句‘鼓励独立思考’篡改成‘服从才是美德’,再配上她的脸和声线……足以动摇一代人对教育本质的认知。”
会议室陷入沉默。
周院士缓缓开口:“记忆是最柔软的战场。一旦失守,现实也会随之扭曲。”
黄枝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一群孩子正围坐在树荫下,用工具包里的分光镜观察树叶透过的光线。
他忽然想起什么。
转身回到桌前,他调出《真实的老师》第一季未采用的备选素材库,快速检索关键词:“陈婉”“课堂互动”“学生提问”。
一段尘封三十年的录像浮现出来。
画面中年轻的陈婉站在黑板前,面对镜头外一名学生的质疑:“老师,课本上说这个诗人爱国,可我读他的诗,觉得他其实很痛苦,这算不算不爱国?”
教室安静极了。
陈婉没有责备,也没有回避。她轻轻放下粉笔,走到那个学生桌前,弯腰问他:“你能告诉我,哪一行诗让你觉得他在痛苦吗?”
学生朗读了一句。
她点点头:“很好。你觉得痛苦,说明你读懂了。但你要知道,爱一个人,不代表不能抱怨他;爱一个国家,也不代表不能批评它。真正的爱国,是从理解它的不完美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