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老谋子《山楂树之恋》在鄂省宜市开机,男女主也在开机仪式上亮相。
男主叫窦尧,纯新人,正在北电读书,被人推荐给老谋子,这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女主是赵丽影,出道也有几年了,但没啥。。。
雪后的清晨,城市像被重新洗过一遍。黄枝推开窗,冷风裹着残余的霜粒扑面而来,他却觉得肺腑清明。楼下巷口,几个环卫工人正合力推起一辆打滑的清洁车,有人笑着喊:“昨儿个夜里谁堆的雪人还立着呢,挡道了!”另一人回嘴:“别动!那是孩子们的心思,扫干净了也得留到放学。”
黄枝笑了笑,转身打开电脑,调出“共信模块”的实时数据看板。过去二十四小时,系统标记并拦截了三千二百七十六条高风险信息,其中六成源自短视频平台的“健康养生”类内容,典型话术如“祖传秘方三天治愈糖尿病”“权威专家揭秘疫苗真相”。但真正让他心头一震的,是这些谣言的传播路径图??它们不再集中爆发于中老年社群,而是先在青少年亚文化圈层中以“反主流叙事”“觉醒者秘密”的形式悄然发酵,再借亲情链向下渗透。
这与以往不同。从前的谎言是单向灌输,如今却披上了“独立思考”的外衣,用质疑的姿态传播更深的蒙蔽。
他正欲拨通林晓电话,门铃响了。门外站着小宇,穿着厚实的羽绒服,鼻尖冻得通红,怀里紧紧抱着一台改装过的旧式录音机。
“黄叔叔,我带‘凤凰耳环’升级版来了。”他喘着气说,“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很多老人被骗,不是因为不懂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太想相信那个人的声音是真的。所以我们加了个新功能??情感共振比对。”
黄枝接过机器,外壳上贴满了手绘标签:“悲伤曲线分析区”“语速波动预警灯”“亲密度匹配进度条”。打开电源,屏幕亮起一段波形图,旁边标注着两组数据:“母亲日常语音样本”与“诈骗电话录音”。
“你看这里。”小宇指着一处微小的抖动,“真妈妈讲到孙子时会不自觉地放慢半拍,像是心里在笑;假的呢,虽然模仿语气,但呼吸节奏是僵的,像背稿子。我们让AI学了五百个小时的真实家庭对话,现在能识别出十三种伪装情绪。”
黄枝沉默良久,忽然问:“你们从哪儿找这么多真实录音?”
小宇低头搓了搓鞋尖:“……我们请同学们录的。一开始没人愿意,怕爸妈知道他们在监听。后来我说,这不是监听,是‘守护模式’。只要征得同意,录一段平常聊天就行。结果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报了名。有个同学他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妈第一次听说这事儿,哭了。她说:‘原来孩子记得我说话的样子。’”
黄枝喉头一紧。他想起那位曾坚信疫苗有害的父亲,手机背面那张“勇敢者”贴纸至今未摘。有些信任的重建,不是靠驳倒对方,而是让人重新听见自己被倾听的声音。
“你做得对。”他说,声音低而稳,“但这东西一旦公开,会有争议。有人会说你们侵犯隐私,有人会觉得小孩管太多。”
“可如果我们不说,谁来教他们分辨?”小宇抬起头,眼神清澈,“就像您说的,真实不是只活在数据库里。它也在一句话的尾音里,在一次停顿的间隙中。我们只是……想把那些快要消失的细节找回来。”
黄枝点点头,将录音机接入内网测试端口。初步校验结果显示,新模型对亲情诈骗语音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1。7%,尤其擅长捕捉“伪装温柔”类骗局??这类骗子往往刻意压低嗓音、加入咳嗽或虚弱喘息,制造病痛假象。
正当他准备撰写评估报告时,系统弹出一条紧急通知:云南某县教育局请求支援,辖区内三所小学出现集体性网络谣言事件,涉及“学校午餐投毒案”,已有家长围堵校门,拒绝学生返校。
视频连线接通后,画面里是一位女校长,眼圈发青,声音沙哑:“我们查了监控、送检了饭菜,都没问题。可家长们不信。他们说网上有‘内部医生爆料’,还有‘受害儿童哭诉视频’,连症状都对得上……可那些孩子根本不在我们学校!”
黄枝迅速调取信息源,发现所谓“爆料”来自一个注册于境外的匿名账号,发布内容高度模板化:固定时间、相似剪辑手法、统一的悲情配乐。更关键的是,该账号在过去两个月已策划八起类似事件,目标均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
“这不是偶发舆情。”他对林晓说,“这是系统性攻击。有人在测试社会最小单元的信任承受力??当一所小学都守不住真相,整个链条就崩了。”
林晓声音冷静:“我已经联系公安部网安部门,启动溯源协议。但眼下最急的是破局。必须让当地人自己站出来说话。”
“那就让‘光之队’去。”黄枝果断道,“不是派成人团队,而是让学生对学生的直播对话。让他们亲眼看看食堂怎么做饭,亲自问问同学有没有不舒服。”
四十八小时后,一场名为《我们的午饭日记》的跨省联播开启。云南的孩子们戴着厨师帽,在镜头前展示食材采购单、检疫证明、留样柜;上海的学生则邀请营养师现场解读菜单,计算每日摄入量;新疆的一所学校甚至组织了一场“模拟侦查”:学生们分成小组,逐一排查“投毒可能性”,最终得出结论??“如果真有人想害我们,不会选食堂,因为这里有最多双眼睛盯着”。
直播进行到一半,一位起初怒不可遏的母亲突然出现在画面外,拉着女儿的手哽咽:“妈错了……妈不该没问你就闹。你说每天吃得饱,我一直不信,现在我信了。”
弹幕瞬间刷满:
>“我在边疆教书十年,第一次见家长和孩子能这样说话。”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灌输,是共证。”
>“原来真相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要一顿饭的时间。”
事件平息后,黄枝收到一封手写信,署名是参与调查的一名五年级女生。信纸上有水渍晕染的痕迹,字迹稚嫩却坚定:
>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