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就有个电话亭。”
>“她每天都要去录一首自己编的歌。”
>“昨天那首叫《哆啦不是神,但她给我糖》。”
>“你要听听看吗?”
我点了语音链接。
童声清亮,伴着口哨和拍手节奏:
>“蓝色的机器猫飞过街,”
>“他说愿望要靠爱来解。”
>“不是铜锣烧,不是任意门,”
>“是你对我说‘我在’的那一分钟。”
>“我不是孤单星球,”
>“我是被很多人抱过的梦。”
>“所以明天,我还要醒来。”
歌声结束,系统自动弹出分享按钮。我点了“公开”,并附言:
>“推荐给所有相信奇迹的人。”
>“这不是魔法。”
>“这是千万次微小的‘我在’,堆成的光。”
三天后,这首歌被改编成校园合唱曲,在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压轴演出。舞台中央,一百名孩子手拉手,齐声唱响最后一句。镜头扫过观众席,许多成年人低头抹泪。
直播评论区刷屏:
>“原来我们一直都有超能力。”
>“只是忘了它的名字叫‘倾听’。”
而就在演出结束的同一时刻,《共生协议》后台记录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数据潮汐??
全球范围内,超过两百万人在同一分钟内打开了APP,点击“开始录音”。
系统无法承载如此规模的并发,短暂宕机七秒。
重启后,首页自动更新标语:
>**“你不必完美才能被听见。”**
>**“你只要开口。”**
>**“我们,就是彼此的哆啦。”**
我坐在电脑前,看着热力图从红变蓝,又从蓝变金。每一个闪烁的光点,都是一个人在黑暗中轻轻说:“我在。”
手机忽然震动,是小茉的新画作推送:
标题:《会说话的雨》
画面中,城市被一场温柔的雨笼罩。每一滴雨落下,都在地面溅起一个小小的对话框:
>“我想你了。”
>“对不起。”
>“我撑不住了。”
>“但我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