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寂静。
随后,更多晶石陆续亮起,传出各种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有母亲唤儿乳名,有朋友临别叮嘱,有恋人深夜呢喃。它们不属于任何数据库,未曾被录音保存,却真实存在于此,仿佛这些话语从未消失,只是藏进了世界的褶皱里,等待被真心唤回。
人们终于明白:忆言树不只是接收当下的话语,它还收藏了历史上所有未被听见的真心。
自此,“语晶采集”成为一项庄严仪式。志愿者佩戴特制手套,在专家指导下小心收集晶石,送往“未言馆”永久陈列。每一颗都被标注来源推测、情感强度、以及最关键的??是否已完成回应。
若有人对着某颗晶石说出答案,且情绪共振达标,晶石便会缓缓消融,化作清风散去。象征着那份执念终于得以安息。
这一年秋分,全球共语频道首页再度更新。
标题仍是:“今日所闻。”
内容却只有两个字:
>“我在。”
署名空白。
可就在发布瞬间,地球上数亿人几乎同时感受到胸口一热,像是有人隔着时空轻轻握住了他们的手。许多人当场落泪,只因这两个字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被人听见,竟比被爱更令人动容。
冬至那天,北斗七星完成第十圈螺旋运转。
天空没有再浮现光幕,也没有强制推送。但所有接入共语网的人都收到了一条私人消息,发件人显示为:“未知”。内容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为《第一句话》。
点击播放后,耳中响起的并非人声,而是一阵极其原始的震动,低沉、绵长、带着湿润的律动,像水中的心跳,又像子宫内的胎动。
语言学家分析后确认:这是目前已知最接近人类“始言”的模拟音波,诞生于约十万年前,当第一个智人婴儿在母亲怀中发出第一声呜咽时,那声音里蕴含的,不是恐惧,不是饥饿,而是**确认存在**的渴望。
>“我在这里。”
>“你听得见吗?”
音频末尾,加入了一段现代录音??来自一位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两段声音叠加在一起,竟完美契合,形成闭环。
有人因此顿悟:语言从未进化,它只是不断回归。
新年钟声敲响时,联合国宣布废除“共语神经网”的强制接入制度,将其转型为自愿共享平台。同时通过《倾听权公约》,明文规定:“每个生命都有被听见的权利,无论其形式为何。”
签字仪式上,各国代表并未使用传统笔墨,而是各自带来一件承载声音的物品:一支旧磁带、一片树叶、一把断梳、一封泛黄情书……它们被一同封入水晶盒,埋于忆言树下,作为新时代的基石。
烟花升空那晚,一个小男孩问父亲:“龙刀真的消失了吗?”
父亲蹲下身,指着远处一群孩子围坐篝火讲故事的身影,轻声说:“你看,他们说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发光。那就是龙刀的光。”
孩子似懂非懂,却也学着父亲的样子,转向身旁的女孩,认真地说:“我昨天摔跤了,其实一点也不疼,但我哭是因为……我想让你抱我一下。”
女孩愣了愣,随即张开双臂。
那一刻,风穿过树林,雪停在半空,仿佛整个世界屏住了呼吸。
而在地球某个角落,一块沉睡已久的岩石表面,悄然浮现出新的刻痕,字迹稚嫩却坚定:
>“我说了。
>你也听见了。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