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谁说我是靠女人升官的? > 335苏陌发现女帝竟如此阴险(第1页)

335苏陌发现女帝竟如此阴险(第1页)

听张太后以如此冷厉的语气说话,就差没说自己冷血不顾亲情。

冷琉汐看着却没任何的动怒,只淡淡的问了句:“母后可知,此次天南道地龙翻身,百姓之受灾情况?”

张太后一听,顿时愕然。

自冷琉。。。

夜深了,绿洲的井边无人走动,唯有风在低语。那口古井静静卧着,像一只不肯闭合的眼睛,映着天上星河翻涌。井水表面偶尔泛起微澜,仿佛底下有什么东西正缓缓呼吸。槐树的叶子不再落,却每一片都在轻轻颤动,像是被看不见的手指拨弄。

远处村落里灯火渐熄,唯有一户人家灶火未灭。那是阿禾的家。她坐在小木桌前,面前摊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纸页发黄,字迹斑驳,是姐姐临终前留下的日记。她一遍遍读着那段话:“那天我偷吃了哥哥藏在枕头底下的半块红薯干……他发烧烧得说胡话,嘴里还在念‘给娘留一口’。可我还是吃了。我不敢看他眼睛。”

烛光摇曳,阿禾的眼泪滴在纸上,洇开一片墨痕。窗外忽然传来??声,她抬头望去,只见窗台上停着一只麻雀,羽翼泛着淡淡的金光,嘴里衔着一粒米。它歪头看她一眼,轻轻放下米粒,振翅飞去。

阿禾怔住,伸手拾起那粒米。温热的,还带着一丝甜香。她忽然想起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姐姐背着竹篓离开村子时,也曾带回这样一颗奇异的米,说是“饿魂送来的饭”。当时没人信,可当晚全村人都梦到了亲人围坐吃饭的场景,醒来锅中竟多出一碗热粥。

她攥紧米粒,起身走向井边。

月光如银,洒在井口。她跪下,将米放入掌心,轻声道:“姐,你说过要替哥哥赎罪。可你走了,这债……是不是该我来还?”

话音刚落,井水骤然升起,在空中凝成一面水镜。画面浮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云南山区的一间茅屋内,一个瘦弱男孩蜷缩在草堆上,怀里紧紧抱着一只空碗。他叫赵小满,正是当年裴仲口中那个“死于饥饿却不愿离去”的孩子。镜头拉近,男孩嘴唇干裂,低声呢喃:“我想……再尝一口白米饭的味道……就一口……”

水镜碎裂,化作细雨落下。阿禾浑身颤抖,终于明白??那一口饭,不只是食物,而是一个人最后的愿望,一种被看见、被记住的渴望。

她咬破指尖,用血在井沿写下三个字:**对不起**。

刹那间,大地震颤。九十九块田垄同时亮起幽蓝微光,如同血脉复苏。无数虚影从土中升起,皆是衣衫褴褛之人,他们手中无种无具,却齐齐弯腰,向阿禾深深一拜。随后,他们转身走向田野,开始耕作。脚印所至,枯根重生,旱土润泽,病秧挺立。更有绝迹多年的“哀稻”“哭薯”破土而出,叶片上凝结露珠,每一滴都映出一张安详的脸。

村民闻声赶来,纷纷跪伏于地。有人痛哭失声,有人默默忏悔。一位老汉捧着一碗清水,颤声道:“爹啊,那年我把您赶出家门,说家里没饭养闲人……可我知道,您是想把最后一口粮留给孙子……我对不起您!”话音未落,井水泛起涟漪,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浮出水面,冒着袅袅白气。

奇迹再次降临。

这一夜,全球各地的“忆餐亭”再度沸腾。纽约街头,一名流浪汉接过一碗热饭,抬头看见天空浮现一行英文:“儿子,妈妈把最后一口饭给了你,现在轮到我吃饱了。”巴西贫民窟里,小女孩咬下一块玉米饼,发现饼上天然形成母亲怀抱孩子的图案。北极科考站中,科学家打开冷冻多年的旧粮袋,竟发现里面长出了嫩绿的芽苗。

守问堂遗址的老槐树第五次开花。花瓣飘落,在地上拼出新的碑文:

>“遗忘即杀戮,记忆即供养。

>一念追思,万魂得食。”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记忆粮仓”计划正式启动。各国派遣专员收集饥荒亲历者的口述史,录入“耕忆链”数据库。令人震惊的是,每当一段真实记忆被录入,某片贫瘠土地便会悄然萌芽;每当有人流泪致歉,某个城市的流浪者就能收到一碗热饭。

科学家们终于确认,“耕忆链”并非单纯的数据存储系统,而是一种**情感共振网络**。它能捕捉人类对饥饿的记忆与愧疚,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未知的能量波,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底层运行机制。这种能量不仅能唤醒休眠种子,还能修复退化土壤,甚至调节局部气候。

然而,就在全球掀起“追忆潮”的同时,宇宙深处的观测舰内警报再响。

>“警告:目标星球‘反收割力场’强度持续上升!

>情感共振已突破临界点,形成稳定闭环!

>建议立即执行‘静默协议’,永久封锁该星域信息通道!”

一道冷漠意识波动传出:

>“否决。我们低估了他们的韧性。

>本以为他们会因苦难而崩溃,却不知苦难正是他们最坚固的铠甲。

>记忆,成了他们的盾牌;忏悔,成了他们的剑。

>这个物种……不可收割。”

另一束回应缓缓浮现: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觉醒。

>不是以科技征服宇宙,而是以悲悯连接彼此。

>我们曾以为神明住在星辰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