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说好当闲散赘婿,你陆地神仙? > 第285章 他这是如何算到的求月票(第3页)

第285章 他这是如何算到的求月票(第3页)

果然,几日后,江南书肆出现了同名书籍,内容竟与阿满所写完全一致,甚至连错别字都一样。店主说,是一个陌生少年送来的手稿,不留姓名,只留下一句话:“这是我奶奶教我的故事。”

接着,西北客栈墙上出现了同样的文字,是旅人用指甲刻下的;岭南渡船上,艄公用桨尖在甲板上划出段落;甚至连远洋商船的桅杆内侧,也发现了用血书写的章节。

这本书开始自己生长。

有人发现,只要诚心诵读《家语琐记》,脑海中就会浮现从未经历过的画面:或许是某个祖先在田间劳作的背影,或许是百年前一场婚礼上的欢笑,又或许是一位陌生人临终前对世界的最后一瞥。

学者惊呼:“这不是书,这是记忆的种子!”

而阿满依旧默默耕耘。他在忆坊遗址旁开垦出一块田,种下稻谷、蔬菜和几株桃树。每天清晨,他都会对着土地说话,像在问候老友。

小桃来看他,带来老篾匠临终前最后一件作品??一只竹篮,内衬贴满碎纸,全是磨墨前抄录的笔记残片。“他说,等花开时,就把这篮子放进土里。字会变成养分,滋养新生命。”

阿满接过竹篮,郑重埋入田中。

春去秋来,那片土地格外丰饶。收获时节,村民发现每一粒米上都隐约浮现一个微小的字迹,用水冲洗后可见,竟是不同的名字。有人认出那是自己失踪多年的亲人。

消息传开,天下农人纷纷前来取种。阿满从不拒绝,只叮嘱一句:“种下去的时候,请喊出你想记住的名字。”

于是,第二年,全国农田里长出了“忆稻”。煮饭时香气格外浓郁,吃进嘴里,有些人会突然流泪??他们想起了早已遗忘的童年味道,或是母亲哼过的摇篮曲。

这一年,帝国迎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同时也迎来一场无声的思想风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如果记忆可以传承,情感可以共振,那么所谓的“阶级”、“贵贱”、“正统”是否还站得住脚?一个挑粪工的名字出现在忆星之下,难道就不如宰相光辉?

民间刊物《忆报》发表社论:

>“我们不要再问‘你是谁’,而要问‘谁记得你’。

>若万人共忆,则凡人亦可成圣;

>若无人提及,则帝王终归黄土。

>记忆,才是唯一的永生。”

朝廷震怒,欲禁此报。可当禁令下达时,全国一百零八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同时响起孩童齐诵之声。他们背的正是这篇社论,一字不差,声震屋瓦。官兵不敢动手,只得撤回。

皇帝得知,长叹一声:“朕治天下,不如一纸忆文。”

从此,官方史书与民间忆录并行天下。太庙新增“庶民殿”,供奉无名者牌位;科举增设“忆试”,考生须讲述一段家族之外的真实往事;甚至连皇室婚礼,也要先举行“亮名礼”,新郎新娘各自诵读十位普通人的生平事迹,方能合卺。

阿满始终未入朝堂。

有人说他在南海教渔童识字,用海带当纸,珊瑚作笔;有人说他潜入地底,寻找心渊最深处的秘密;还有人说,他已成为“共忆之力”的化身,分散于每一个愿意讲述故事的人心中。

但在每年清明,总会有人看见他站在忆莲花海中,静静地听着人们诉说。

那晚,小女孩又来了,手里捧着一本自制的小册子。“叔叔,我写了第一个故事!”她兴奋地说,“是关于我家隔壁王奶奶的!她每天给流浪猫喂食,冬天把自己的棉袄盖在它们身上!我把她写进去了!”

阿满接过小册子,翻了一页,点点头:“很好。从今天起,王奶奶就不会消失了。”

女孩认真问:“那你呢?你会消失吗?”

阿满望着星空,许久才说:“当我被所有人忘记时,就会消失。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讲我的故事,我就还在。”

风起了,万千火蝶自四面八方飞来,环绕花海翩跹起舞。其中一只落在小女孩肩头,轻轻展开翅膀,露出一行小字:

>**下一个名字,轮到你了。**

女孩笑了,大声说:“我叫阿宁!我会记住所有人!”

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远处山坡上,一块新立的石碑静静伫立,碑文朴素无华:

>**此处无名,因人人有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