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每个人都收获良多。尤其是沈括,积累了无比宝贵的第一篇笔谈素材。但他暂时没空整理了,因为下一期的《求知报》,正等着发表呢。
编辑部再次加班加点,修改、润色、删减、排版起扶苏和苏轸对谈的稿子。虽然忙碌不已,但无人有怨言。上一期《求知报》因刊载了十六州收回的喜报,销量刷新了记录,给每个人都狠狠打了一记鸡血。
他们都指望这一期能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毕竟登载的可是不亚于故土收复的好消息。
就问“棉花织机新问世,效率可达原先的三倍之多”够不够石破天惊?如果不够的话,再加上发明者是云英未嫁之女子,因此喜提郡君封号,而采访者还是太子殿下本人呢?
编辑部扪心自问,如果他们是读者,看到这几个爆点,说什么也要买上一份一探究竟。
而除了他们之外,远在苏府的苏轸也在密切关心着报纸发出去后的舆论。不过,和编辑部不同,她的注意点只落在一户人家身上。
她的姻亲,程家。
他们看了《求知报》,看到她成了正四品郡君,官家特许她开门立户,又会作何感想呢?
和具有首发优势的汴京百姓不同,《求知报》到达全国各地会有延迟。远在眉山的程家人是好久以后,才看到这份报纸的。
在此之前,他们隐约听说过,未来要嫁入他家当媳妇的苏轸,得了个“郡君”的封号。
毕竟这牵涉棉花织机,属于国家大事,是要上邸报,抄送各级官府衙门的。程家是本地书香世家,当官的亲朋也有那么几个,更不乏想看他们笑话的好事者。
苏轸的消息,就这样传入他们耳中。
程家对此的态度极为笃定:“绝不可能。”
“大宋如此之大,或许是同名同姓,也可能是你们看错了也说不定。”
丝毫不顾,整个大宋会给女儿起名“轸”字的苏姓人家有几个。
因他们的态度无比坚决,不少想看热闹的好事者反而起了嘀咕:会不会真是自己弄错了?
事态甚至一度蔓延到苏辙所在的学堂。他被周围的同学们围成一圈,说他家爱骗人,说他的长姐是“假郡君”。气得小苏辙眼泪汪汪,哭着回家告状去了。
程夫人,也就是苏母特意回了一趟娘家,气得面色铁青地回来了。程家犹不肯改口:肯定是搞错了,绝不可能是他家媳妇。
小小的苏辙倚在母亲怀里:“娘,舅舅外公他们为什么那么肯定?姐姐告诉他们的么?”
程夫人冷笑一声:“连我们都未收到家书,他们哪有什么证据。”
无非是看不起你姐姐罢了。这句话,程夫人没有说出口。她一下搂紧了苏辙。她的娘家人们不仅看不起他们的外孙女,甚至不为年幼的外孙考虑,连改口成“不能确定”都不乐意。
“那,那阿姊真的是郡君吗?”
程夫人反问他:“辙儿,你相信你的阿姊是郡君吗?”
苏辙毫不犹豫点头:“相信!”
“是啊。阿娘也相信。”程夫人说:“再忍一忍,待家书一到,就是咱们扬眉吐气之日。”
“嗯!”
出乎母子两人预料的是,家书还未至,比家书更有含金量、更无可辩驳的《求知报》先到了眉州城中。
上面不仅详细刊载了苏轸献织机、见官家、得郡君封号的全过程,还另外附赠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官家特许郡君独立门户!”
什么意思?
意思是,程家要当上门女婿啦!
前一天还在信誓旦旦“绝不可能”的程家今日无一人出门。反转得十足有戏剧性。
但山不就我,我可以去就山啊。之前的好事者们纷纷登门拜访,大门前满口“恭喜”“天大的好事”,但谁都知道他们不是真正在祝贺,反讽罢了。
上门入赘乃是乡间吃不起饭的人家,才会做的选择。程家是书香门第,自诩清高,自然十分瞧不起。谁知道命运如此戏弄,他们也要受此屈辱呢?
其实,要是程家先前不张扬,说不定还会收获一波同情。毕竟和他们相同家境的人家,也不乐意自家儿郎当上门女婿。
但他们之前太过信誓旦旦,摆明了看不起未过门的媳妇。事态两级反转后,徒惹人发笑耳。
但程家人可不会反思自己。他们一怪程夫人不肯提前通气,让他们出了大丑。二怪苏轸,做什么不好偏偏要北上去汴京,再献什么织机。她就不会假托是父亲、弟弟的名义吗!?
关上大门后,有人还嘀咕了几句官家:平白让人入赘,把他们程家的脸置于何等境地?
几人骂骂咧咧了一通,不仅心情没变好,甚至更难受了。因为这不是几句话就能排遣的情绪,是横亘在眼前的事实。
程家长孙,也就是苏轸的“未婚夫”显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无比气愤地说:“不行。男子汉大丈夫,怎能郁郁久居于人下?!”